穹顶、塔楼,喷泉、罗马柱,一座座雄心勃勃的欧式建筑对称地耸立在青山之间——位于广东省清远市的恒大足球学校,看起来像是《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当然,恒大和它的老板许家印要打造的,不是哈利·波特那样的魔法师,而是闪耀世界的足球明星。
球王贝利、博比·摩尔的雕塑,像图腾般高高地立在学校中轴线的“明星广场”上。13岁的少年荀亮,每周都需要和2300名同学一起举起右拳,立下为“中国”、为“恒大”争光的誓言。
相比这个集体主义的誓言,他个人的理想是,“中国好像还没出现能读本科的职业足球人,我想成为第一个,既能读大学又能踢职业队。”恒大足球学校2012年成立,荀亮是第一批入学的“老生”。
规模全球最大、顶级俱乐部西班牙皇马教练、国内一流名校人大附中合作办学……外界对这种不惜重金的“恒大模式”并不陌生,所有的关注和争议最终落到同一个靶心上:这些足球少年,会被孵化出怎样的未来?
把书读好再踢球
在球场踢了一上午球之后,荀亮决定把周末剩下的半天用在去图书馆做作业上。因为前段时间有比赛,学习成绩虽然保住年级前十,但还是有点下滑了。
瘦小精干的荀亮已经有自己的想法。“除了踢球还是只会踢球,没文凭就连教练都没法当。球不能踢一辈子,即使能进中超,那退役了干吗呢?”
踢球、文化课两不误,正是荀亮不远千里从上海来广东的出发点。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练足球——在建校之初,恒大足校就划清了自己与中国其他传统足校的界限。
因为父亲荀德康是个铁杆球迷,荀亮从小便跟足球结缘。一年级入读闸北区止园路小学之后,足球基础训练便正式开始了,每天一个半小时。这所小学有悠久的足球传统,送出过范志毅、申思、李彦等一批名将,是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对口的少儿训练基地。小学四年级起,荀亮又增加了上海徐根宝足球基地的走训,每周五下午去,周日晚上回。
尽管如此,荀亮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几乎都是免考。小学毕业时,他丝毫不费力地就考上了区重点中学的实验班。
不过,抉择过早地跳了出来。继续读书,还是选择足球,这两个本来互不矛盾的选项,到了中国,却成了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难题:选择读书,意味着足球生涯的终结;选择踢球,就得进入俱乐部梯队或专业的足球学校,但学习基本就废了。
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随着中国足球令人沮丧地陷入黑暗期,足球学校的数量,也似坐过山车般,从4000多所跌到如今的两位数。青训落后、国足惨淡、足球人口骤减,陷入恶性循环。
“硬件越来越好,但踢球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效力于广州恒大的足球明星郜林感叹,“这挺悲哀的。”在他看来,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的家长觉得足球不靠谱,万一踢不出来就一事无成,还不如去读书,找份好工作。
正因如此,中国官方近年开始效仿国外,推动足球进校园,但这条路似乎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中国缺乏开展校园足球的一些必备条件。”担任过中国足协副主席、现在是恒大足校执行校长的刘江南指出,“中国的应试教育,升学率低,校长就当不稳,哪个校长敢让足球进校园?”
去年底,恒大足校更是将文化课的合作单位从华南师范大学改为中国名校人大附中。他们专门比较过全校2000多名学生语数英三门文化课的成绩,发现尖子足球队队员的优秀率高于普通队,便得出结论:系统科学的安排,可以使足球训练与文化学习两不误。
荀德康说:“家长送孩子到恒大去,无非是为了把书读好,然后再踢球。”2012年暑假,新成立的恒大足校到上海招生,本想去踢着玩的荀亮一下就被选上了,成为恒大足校第一年录取的1000多名学生之一。虽然上海实验班的老师舍不得放人,且每年3.5万元的高额学费令这个普通工薪家庭感到压力颇大,但荀亮还是飞到了广东。
西式训练
现在荀亮已是恒大足校七年级(10)班的一名学生,这个30多个人的班级,集中着年级半数的尖子球队队员。2001年龄段A1尖子队队员,是他的另一个身份。这个身份的荀亮,每周有固定的任务:4次足球训练,每次一个半小时,外加周六的一场校内联赛。
与国内其他足校相比,这样的训练时间显得少之又少。在徐根宝足球基地,荀亮每天要进行两次训练,上午、下午各两个小时,“一天练下来人基本就垮了。”他觉得,在恒大学得更系统。
恒大将足校的专业培养,交到了西班牙皇马俱乐部派出的教练团队手里。从选拔标准、训练体系、考评体系、竞赛机制的规划,到中方教练的培训,都由这些持有欧洲最高等级教练牌照——欧足联A级牌照的外籍教练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