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教程

青春期的大脑多“奇葩”

4/5/2019 9:38:01 PM 人评论 次浏览

青春期的大脑多“奇葩”

想象有这样一辆汽车,有引擎,有方向盘,加装了火箭助推器,但没有刹车,没有保险杠,没有安全气囊。青春期的人,跟这样一辆车没太大区别。如果不曾愤怒,不曾叛逆,不曾发神经,简直不足以称得上度过了青春期。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又被称为“中二病患者”,因其发病期大概在初二前后。

儿童以上,成人未满,身高快速增长,激素剧烈波动,而大脑的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全,每个成年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中二期”,满怀着“我”是与众不同的、没有人理解“我”、是世界错了不是“我”错了的信念在世上横冲直撞,认为自己心底受过很深的伤并因此莫名悲愤,坚持做着被周遭人视为白痴但自认为帅气的事情。那天夕阳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

青春期的“奇葩”大脑

青春期的少年喜欢冒险。成年人对损失更敏感,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最能打动他们的是“没准儿会有超出预期的收益”,此时他们大脑中腹侧纹状体有着较大面积的密集的灰质,这令少年对能带来奖赏的多巴胺尤其敏感。这或许能解释为何许多人从青春期开始,沉迷于最能激活多巴胺系统的上瘾物—烟草、酒精、赌博、上网、游戏。德国研究者曾找来一群每周平均玩21个小时游戏的14岁少年,要求他们迅速按下正确的按键,成功就会得到奖金。有趣的是,即使失败,这群少年的快乐中枢仍然活跃。正常的大脑会厌恶损失,上瘾的青春期大脑反而追逐损失。在父母眼中,这叫“专干蠢事”。

同时,青春期的大脑过度乐观。这时候的少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刀枪不入,气运所钟,风险只会发生在其他愚蠢的人身上,而自己做什么都不会发生意外状况。心理学上,这叫“个人神话”;父母眼中,这叫“无脑”。

而且,青春期的大脑还没完全学会共情。所谓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能力,人类从5岁开始逐渐习得,一般到30岁左右才会完全掌握。伦敦大学研究者就曾发现,成年人在行动前,会更多地思考“我”的行动会如何影响他人,同时激活克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而青少年在行动前,大脑里活跃的是负责简单行动的颞上沟,“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这种念头,压根儿就不会在他们的脑海中出现。他们难以理解父母的担忧,为了摆脱控制,他们会做出许多毫不体谅别人的行动。在父母眼中,这叫“无情”。

青春期的大脑到底学会了什么呢?学会了独立自主,学会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父母期待青少年先学会像成人一样负责,但青少年首先学会的是要求像成人一样得到平等自由的权力。通过推理归纳,他们能观察到父母教导中的言行不一,能指出父母要求里的自相矛盾。父母痛苦地发现,“我说啥你做啥”的好日子一去不返,青少年天天顶嘴,满口歪理,时时都在无理取闹。

总而言之,在父母眼中,青少年就是一个无脑、无情、无理取闹、专干蠢事的“奇葩”。难怪统计显示,在有青少年的家庭中,平均3天就会发生一次冲突,每次争吵平均11分钟。而青春期充满愤怒或充满压力的男孩占了60%。

怎样科学地度过青春期

好消息是,随着青少年长到十八九岁,父母让出足够的自主权后,这类冲突的频率通常会逐渐下降。另一个好消息是,有25%的男孩能够稳定、自信地度过动荡的青春期,他们和父母依然互相关怀,但减少单向依赖。要做到这样,关键在于3点:1.要亲近,让青少年安全依恋;2.要给予青少年心理自主,尊重隐私,允许部分决定自由;3.要适当约束,发生争执时,用沟通协商来解决问题。

尽管父母会认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但养育子女这件事,从来都是充满互动的双向过程。父母在教导下一代人情世态、社会化的同时,青少年也会给知识陈旧落后的父母带来最新的时代观念,从而社会化父母。在此过程中,越是拥有开明心态、愿意接受新知的父母,越可能赢得青少年的信任。

在冲突发生时,强制顺从或者回避争论都不是解决良策。最好的办法是鼓励青少年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双方共同协商出应对策略。当然,这需要父母拥有控制自我情绪和找出多种方案的能力。身教胜于言传,这两项能力传递给孩子后,他们会拥有更强的自尊心、更少的负面情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长为身心健康的独立个体。考虑到这些,父母付出的全部努力还是非常值得的。

教程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