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关系,常有不少家长朋友问及怎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如何培养好孩子等问题,虽然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几十年,我仍然觉得一言难尽,前不久的一件事让我想到了答案,那就是好习惯就等于好孩子。
杭州市的一所民办学校招收初一新生时,采用了面谈的方式,出了一道简单而又另类的题目。教室的地上放着一张餐巾纸,教室地面干净,餐巾纸周围没有任何东西,很醒目,摆放的位置也很讲究,就在教室门内两米处,是学生走向面谈老师的必经之路。一上午面谈了240人,最后只有8名学生捡起了这张纸。校长深感失望地说:“设计这个环节时,我们预计至少有一半学生应注意到,最后只有3%的孩子过关,让我很意外。”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几乎是今天每位家长的口头禅。他们关注孩子的学业比拼和特长训练,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我相信,这次面谈如果改成才艺展示的话,孩子们一定会琴棋书画各显其能,保准过关。这条新闻我反复读了好几遍,然后拿着报纸问儿子:“如果你参加面谈,会捡起那张纸吗?”他想了一会儿说:“我也过不了关。”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如果你渴望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如果你渴望有效地利用时间,如果你渴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那么,就请你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的习惯,是实现目标、克敌制胜的法宝。谁能根据奋斗目标制订出科学的计划,并且定时定量地完成计划,谁就能无往而不胜。一般说来,目标比较容易确定,计划也比较容易制订,难的是定时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易行难”。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反之,懒散也是一种习惯。在平素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借口: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或者“家务事太多”等借口;考试考不及格,会有“出题太偏”“监考太严”“题量太大”等借口。做生意赔本会有借口,工作落后也有借口,只要细心去找,借口总会有。借口成了挡箭牌,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因为找到借口的“好处”是能把属于自己的过失掩盖住,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轻而易举地推卸掉,从而在心理上获得暂时的平衡。然而,这种做法着实不可取,于学习、工作、人生有害无益。事实上,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可找,那样就会疏于努力,不再想方设法去争取成功。
人之初,除了脾气会因天性而有所不同外,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比如勤劳俭朴、做事认真利索、诚以待人、友善合作、乐于助人等;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比如待人虚伪、做事拖拉、马虎随便、见利忘义等。教育家叶圣陶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
什么是教育?简而言之,教育,就是让孩子从小养成为人处世的好习惯。如今,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要放眼四海、志向远大,这没有错。但也要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古训。现实中,老人背着书包步履蹒跚地送孙儿上学,已上学的孩子不会系鞋带、系扣子,乃至上大学后仍处处离不开父母……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教育吗?难怪这位出题的校长感慨地说:“忽略了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忽略了对孩子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这让我感到很痛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优秀的习惯,你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