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哥伦布破浪出航的那一天,他梦想着远在世界另一端的奇风异土、珍禽异兽、瑰宝稀石。他梦想发现一片新天地。
而那片新天地能够使他回到旧世界的时候获得权力金钱和不朽的声誉。
做一个冒险家,哥伦布的梦想仍是牢牢扎根在他出身的世界。哥伦布想取悦的君王不是异国的大君,而是出发地的帝王。唯有后者,才能够真正给他荣耀。
就算去到世界的另一端,旅人终究还是会返回来。不然,就没有“人”会知道他的勇敢、他的发现和他的睿智了。
旅行不仅仅只是将我们的身体带往远方,刺激我们的官能,让我们成长。旅行更大的功能是影响我们在自身社会的地位。
美洲的一个印第安部落,刚成年的印第安少年,其弱冠之礼即独自一个人逐放于人烟完全未至的原始深山。只带一只弓和几根箭。几近赤身露体与天地接近。
或许几天,或许几个礼拜,年轻人会感到某种类似天启的灵感,然后,回到部落,宣布自己的启蒙。从此,这名年轻人将正式成为部落的重要成员,共同参与决策及捕猎行动。
对很多人来说,每一趟出游,都像是寻找天启的旅程。找到了天启,回到部落,就能展示自己的优越性。口说无凭,最好还有些证据。于是每一代的哥伦布就不断从另一个世界搬东西回到自己的世界:玛瑙、香料、丝绸、钻石、乌木、织品、金银币、工艺品。一箱又一箱,一船接一船。
除了实际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旅行的证据。
证明你真的去过你所描述的世界,证明你的眼界确实开阔,证明你的经验果然丰艳,证明你跟原来社会里的乡巴佬完全不相同。从此,你可以站在更高的位置说话。因为你知道,你懂,你清楚。你看过其他事物,是我们都没有看到过的。旅行回来的人自豪又自信,旁人均投以羡慕又嫉妒的目光。
可是,活在一个大众商业文化活跃的时代,一个旅人能够展示特别的旅行证据,以示自己的品位独特出众,已经越来越难。
有时候,在异地喜滋滋买到一件精致物品,回到自己家乡,才发觉是隔壁巷口那家不起眼的工厂所制造出口的。
辛辛苦苦从另一块大陆扛了两把民俗工艺品的椅子,没多久,看见常常经过的中级家具店展示台上,好端端摆着相同的椅子。
世故的旅人只好开始往更冷僻的品位发展。观光团不能再跟了,得自助旅行;罗马不能再去了,得去南极;川久保玲不能再买了,得到青山道上右边数过来第三个巷子的棕色大楼的地下室,那里有一个天才设计师。
更多人学会了鄙夷。
“喔?你去了印度?只去大城市?那算去过印度吗?”
“什么?还是纽约购物啊?你不知道现在流行米兰吗?”
“你未免太逊了吧?居然去了莫斯科没喝他们的威士忌!白去了嘛!”……地名、文化、国家、人种,各式名词在我们的嘴皮上滚来滚去。
我们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却忘了这些名词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