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朋友约好,等她回京了“洽谈”一下,结果她一个电话甩来:“不回北京了!要去流浪。”当时我就震惊了:“工作呢?房租呢?朋友呢?革命友谊呢?你不能说去流浪就去流浪啊!”但她心意已决:“心和身体,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身体被关在都市里久了,身心都要放出去透透气。”
我当然支持她的决定。毕竟人与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必须走在路上才有存在感;有的人走在路上,除了感到累,就是感到热,还有可能是冷。比如我。
我一亲戚,少年得意之时开车走遍了全中国,出了几本游记,洒了几篇诗歌。归来之后,便忍不了柴米油盐的日子,看不惯“钢筋水泥”城里的任何人,于是他又行走去了。
前几天见到他,已是有些沧桑的人了,而且一般已经不出门见人了,说是闭门在家思考人生,参悟佛学。说到宅与走这件事儿,他很深奥地给我来了一句:“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宅和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实,我也蛮向往那种生活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多大气磅礴。然而,我这个人,料到了开头,却料不到结局,赢在了年轻,却输给了懒。
我是个资深宅女,本着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能不远行就不远行的人生态度生活。但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同样是有价值的——人类钻研结构学、建筑学,造了那么漂亮、那么贵的房子,不就是让人宅着的吗?天天往外跑,对不起咱那个家呀!送外卖送快递的小哥,那么辛苦地赚钱养家,大家都出去奔跑了,他们怎么生活?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个宅女,电商又怎么能创出N亿销售额的神话?
其实,宅女也不是不向往大自然,非洲、西藏、沙漠什么的,一听就很神秘莫测,丽江、厦门、喜马拉雅山什么的,听着就好刺激。但是,看到非洲的卫生条件,西藏的稀薄空气,沙漠的恶劣天气,我就退缩了,更不要说丽江、厦门、乌镇乌泱泱的人群,喜马拉雅山让人望而生畏、令大脑缺氧的海拔了。
其实,宅并非自我封闭,宅女的内心也是很丰富的。看书,下厨,写文,追剧……无数代码宅男和物流小哥在家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非宅人类,是非常勇敢无私的人类。他们的游记、见闻给了我们宅人类一种另类人生。他们是在用“绳命”谱写篇章啊!而宅人类,古有孔明、陶渊明,今有各互联网大鳄。其实,行走扯的是用户体验,宅家走的是性价比路线。
叔本华说:“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是的,给我一间卧室,我将宅出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