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写信吗?
“嗳,猜:给你带了什么?”刚下体育课,就有人神秘兮兮地喊我。
“什么?”
“信。”
那时没有信箱,信都寄到收发室,学生上学放学都会路过,等信的人总会多看两眼收发室的窗台。想来,当时收信的心情比现在收到情书都激动。
初中写信的人最多,很多人都有坚持通信的笔友,通过杂志页边的交友信息,寄一封信,等一个可有可无的结果。鸿雁传书,听起来都觉得浪漫,现在则只能一笑了之。
我算比较幸运,不用特意找人写信。好友转学外地,整个初中我们一直保持通信。每次收到异地寄来的信,都很开心,相信当时我们会有同样的心情。最后好友一直留在异地,然而高中以后,我们的信件越来越少。
之后,偶尔兴起会给在同一座城市的朋友写信,但多不长久。上大学之后,写信更是少之又少,大家都只是在缅怀,放不下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便与喜欢纸笔的朋友一起,怀念当初的岁月。
想来,自从各种通讯工具盛行之后,通信更是该归为古董行为,少有实践者。就算是想延续一份不愿忘却的记忆,也早已失去了那份心境。这边寄了信,赶紧发个短信,或是QQ一下收信人:信已寄,注意查收。这样一来,掐指一算中国邮政的大概速度,便可知道:哦,某天有我的信。可是,随之而逝去的是小时候等待回信的那些美丽心情,那些失落与喜悦,那些期待;更糟糕的是,某天QQ聊天一不小心把信里的“秘密”随口泄漏。最后,等收信人打开信,毫无悬念,还哪里来的激动与喜悦?
一来二去,怀念终归只能是怀念,再也没人提得起兴趣玩“写信”游戏了。
你,还听磁带吗?
你一定玩过!拿根笔穿过磁带的孔,摇摇晃晃很开心,美其名曰:手动倒带。因为总有那么几首歌,注定要被单曲循环。只有曾经听磁带的孩子们,才能明白这些小小的乐趣。
小时候,在家用录音机听磁带;初中,用廉价的单放机、复读机听;高中,会努力攒钱买三星、Sony的随身听,比较轻薄。主因为上高中以后,很多人离家住校,开始有了一定数额的生活费,可以攒钱。
小时候,只知道听歌,还不懂盗版正版,也不太管是谁的歌;再大一点,手里的钱只够买盗版,也不介意,开始有固定喜欢的歌手;后来,开始追星,注重磁带的品质,追求正版。追求正版的过程伴随着饿肚子的血泪史。总是很决绝地拿生活费买磁带,之后果腹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我们却能在饥饿的时候,美滋滋地听磁带,真拿磁带顶饭吃。
初中的那次音乐课,王某人唱《半兽人》把大家给怔住了。周杰伦的快歌加上口齿不清,被他近距离演绎。很多人从那时开始有喜欢的歌手,周杰伦、王力宏、罗志祥、SHE、梁静茹、孙燕姿、花儿……有时候,自习课就戴耳机偷偷听着磁带写歌词,听不清的使劲听,比考英语听力都认真。哪像现在,歌词都是同步播放。
现在,英语四级真题听力都做成碟改MP3格式了,英语磁带渐渐消失;再也没有人拿着硕大的复读机听磁带了,就连高中羡慕的Sony随身听也没人用了,听歌自有娇小的P3、P4、P5……总之,磁带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隐去,甚至会在收拾旧物时被嫌弃,如鸡肋一般:弃之不舍,留之无用。然而谁也不能否认:旧磁带里埋藏着我们年轻时的岁月,还有那时的执著。
你,还看童话吗?
《白雪公主》、《海的女儿》、《丑小鸭》、《农夫与蛇》、《刻舟求剑》……还有那些记得情节忘记名字的,小时候的故事。
小时候,你是不是喜欢缠着妈妈听故事呢?是否会在妈妈累的时候,也因为听不到故事而倔强的不肯睡去呢?我想,会的。谁的童年会没有几个听不腻的故事呢?只是这个讲故事的人可以是妈妈,可以是爸爸,可以是爷爷奶奶,或者村口的修鞋匠。
小时候的好奇心总是一点不知疲倦,喜欢任何有趣的故事,小小的心也总是纯洁善良,满心希望:好人终有好报,坏人必遭报应。童话总是可以满足我们这些小小的期待,那个经典的结局:后来,王子和公主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
到了自己认字的年龄,便会独自翻看厚厚的书本,沉浸在美丽的童话中,也爱极了书中细腻的插画。
长大后的我们,不再相信王子和公主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却时不时怀念那时心底的简单,简单的快乐。童话书里充满彩色的插图,渲染了幼时彩色的梦想。
不管你走了多远,累了就回头看看儿时那些总也看不腻的童话,找回那颗简单纯洁的心,找回那些最原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