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我有个爱好摄影的朋友,像所有爱好摄影的人一样,他也爱好旅游。可是每次旅游回来,他都嚷嚷着好累,问他彼处风土人情,更是茫然不知,只说:“我哪有空儿啊!”他的时间,全都用在不停地构图拍照上了。拍出好照片是旅游最重要的目的,看风景实在无足轻重。寒来暑往,飞水流云,风景是在不停变幻的,并且这变幻是漠然的,与作为看客的他毫无关系。而照片却出自他的手下,是鲜活的,是属于他的,是永恒的。
所以我总不能全心全意地爱一个艺术家,因为艺术家不爱我,甚至不爱这个世界,他爱的只是他的手工活儿。
一个诗人,死了个朋友,他悲伤,然后会写一首哀悼的诗。写诗不是只要悲伤就够的,还要推敲音韵、字句。创作是一个机器生产的过程,把情绪吃进去,严谨加工之后,把作品吐出来。艺术家都是这样的货,在创作的时候,他们冰冷无情。
当我得知陆游仅现存于世的诗歌就有9300多首时,我对他的鄙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他活了85岁,就算生下来就能写诗,一直写到死,也得平均每三天出一个作品。什么犯懒啊,没灵感啊,工作忙啊,身体不舒服啊,对陆游都不是问题,他保持了三天一首诗的效率,给我们留下那么大一堆垃圾。
我不是诽谤陆游,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这么惊人的产量,根本不可能保证质量。写诗是酿酒,不是拉屎,是时光荏苒中那灵感偶得的香,不是三天不拉憋得慌。再看他的诗本身,除了被白首穷经的老学者们好不容易拣出来的那几首“代表作”,剩下的都是二流甚至三流的,充满了同义反复甚至自相矛盾。
一大部分,是“铁马冰河入梦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种爱国主义诗歌;一小部分,是“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日常小情怀。用清代的赵翼老先生在《瓯北诗话》里的评价是“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用曹雪琴借林黛玉之口说的是“断不可学这样的……一入这个格局,再也出不来的”;还有最后那恒河一沙的一丁点儿,居然是爱情诗,是写给唐婉的——
从写给活着的唐婉的《钗头凤》,到写给死去的唐婉的沈园悼亡诗,一共只有区区6首。“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鸳鸯棒打,阴阳两隔,爱不可谓不深,恨不可谓不切,这不正是生活中最适合入诗入画的戏剧性体验吗?陆游怎么能克制住自己强迫症似的疯狂写作欲,在9300首里只写了关于她的区区6首?
只有经历了足够深的悲伤,才不会消费这悲伤。只有失去了足够爱的人,才知道有些痛苦无法诉诸语言,更不能用冰冷的创作来亵渎。
强说愁的,是为了赋诗。愁到深处,只有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