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话语少,眼神坚定,能感到他有义愤,他内心拧着,耿耿于怀。曾经有一个男生在课上愤然批评种种社会不公。下课后,跟我一起离开教室的几个学生说,这男生是个怪人,入学竞选班长的时候,他一个人滔滔不绝讲了20分钟(没竞选成功)。
针对这事,有同学和我交流:
“估计他是农村来的,心里有一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感觉,现实中经历过不公,而他无奈又无力。再过两年,他可能就淡漠了,不在乎了。其实生活就是这么一回事,不需要思索,也不需要痛苦。”
“让受现实挤压的人保存思索和义愤是更加不公平的事,是双重痛苦。”
“而好像只有受挤压的人才会思索得这么深。”
当然,我们的交流没有得到互相认可的结果,从这个学生的言谈中能感到他家境不错。七年里多次面对这样的场合:不同家境的学生在一起,不一会儿,就有人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显出强势,而另外一些变得沉默和没底气。我一般都是不出声的旁观者,只在心里不舒服。社会本不该看低和挤压任何一个人,尊重、信任才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基点,可惜,现实经常正相反。
有人问我,为什么有些同学那么敏感?一次课后,班长通知贫困生先别走,留在教室里,留下的人要填一张申请助学金的表格。有个学生嘟囔着说:“我不愿意填这个东西,但我还是得填……”向我转述这句话的人说:“也太敏感了吧,不必这样,贫困怎么了,又不是你的错。”
贫寒不是错,但由贫寒带来的暗伤却很少被贫寒者以外的人理解和重视。
因贫寒而变得脆弱的年轻人,平日里周围人吃什么零食,买地摊衣服还是品牌服装,用什么护肤品,又网购了几本书,漫画还是专业书,这些耳旁流过的信息都可能伤害他。寒假临近,少数人买了飞机票,多数人要排队购买半价学生票。去年就遇到学生在说:“不就是坐飞机吗,到处说,有什么可显摆的?”有人提前很久买了折扣比较低的飞机票,别人问他怎么回家,火车还是飞机,他支支吾吾,不想“刺激”了别人。也有相反的,听到某女生旁若无人地说:“飞机票买好了!”
飞机票和火车票,只相差人民币1000元,而正是这十张红纸暗自拨弄着人心,它对一个人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起码,在很多人的大学四年里,拿不出1000元就是事实。他们得像报道中所写的那样:和很多回乡的人一起挤在车站的地上过夜。
六十多年前,贫寒的农民分得了相对不贫寒人的土地资产,这在当时叫“土改”。近些年,不断看到相关记录说,当年很多地主的财产积累是靠多年节俭勤勉所得。而今天的贫寒人群则很难靠节俭勤勉变成富人。当明白了贫寒不可扭转,甚至十多年努力背书考试依然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时,这种与生俱来又不可脱离的贫寒似乎就没什么可羞愧的,似乎就有点正义凛然了。贫寒之力也能攒聚,因为每个生命都需要自我解救。如果一个人始终感觉生命被抑制,他又不甘,就得时刻攒力等待个人光彩的爆发。只是不知道那光彩将以什么形式爆发。这个庞大的刚实现温饱的群体不断在被逼迫中积累情绪,没准儿心里早已布下了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