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太喜欢一个词:“理直气壮”,因为总联想到一个斗志昂扬、气贯长虹的“牛哄哄”形象。碰到这样的人往往要退避三舍,心里怯怯地问句:温和一些,“理”就不直了吗?——其实,我更为真实的想法是:越是气壮如牛的表达,可能越意味着表达者对“道理”的理解是简单的,甚至是粗暴的。
“免费师范生”是一段时期以来重要的民生话题。前些日子两会上也有关注。有代表提出建议缩短十年的服务期限,教育部人士回应说:十年都还太短,要是觉得十年都做不到,那你就不要读这个免费的师范生,可以读别的。
道理似乎一清二白:教师是崇高的事业,免费师范生本身就是为了提高教育,特别是基层教育。还有言下之意:现在读大学这么贵,既然国家给你免费,服务十年也是“理”所应当。
说者自然是理直气壮,但我怀疑道理是否有如此简单。事情的关键似乎是:有人要钻“免费”的空子,那些对教师职业本身没有兴趣的学生,却以国家政策做跳板读大学。单纯从“道理”上讲,教育部的回答无可指责: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既然别人掏钱你免单,就要做相应付出。但仔细想想:事情便没有这么黑白分明。
将职业与自己的兴趣志向结合起来,是人生极难得的幸福,可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难以企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自己兴趣往往有一个探索过程,难以一蹴而就或从一而终,特别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流动的时代。
比如做教师。有谁能肯定报考师范的学生,所有人都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不错,是有人想要搭便车,可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在工作中爱上并献身于这个职业?教育部的道理很硬,但硬梆梆的就像是一场买卖,我免你学费,你“卖”我十年。背着这样一个契约,那些未来的老师们会有什么心境?我想不出。
其实,仔细想想,还是有变通法子的。比如,“十年”能否变成一个“时间银行”,让受惠者可以分两次或三次偿还,这当然就复杂了,但作为公共政策的提供者,把它考虑得复杂些似也是本分。更何况,这是提供“教育”这种特殊产品,与人的精神生活打交道,想得周全复杂些,也没有什么坏处。说到复杂,似乎“十年”本身就够复杂。怎么就是“十年”?四年和十年的关系,是怎么算出来的?
“师范生免费”,无疑功在千秋,但这个硬道理也需要拐拐弯儿,毕竟,要真正做到功在千秋,离不开那些“师范生”。仅仅“免费”,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