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5/20/2019 12:12:35 AM 人评论 次浏览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直被用作高等院校哲学专业教材,并被大部分院校指定为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但由于该教材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给学生在学习该教材的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该教材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制了黄楠森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辅导用书:

  1.[电子书]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2.[电子书]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作为黄楠森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3.精编典型例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针对每章的内容精选了典型例题,所选典型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解析详尽,并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扩充。

目录

内容简介

第0章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

1.1 复习笔记

1.1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1848~1875)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1.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五个阶段是什么?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是什么?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是什么?资本积累的内容是什么?《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五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①第一阶段:1843~1845年《巴黎笔记》时期。主要内容包括异化劳动、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学说。

②第二阶段:1850~1853年《伦敦笔记》时期。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货币、信用和危机问题、导致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原因、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及工人阶级的状况、农业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经济形态。

③第三阶段:《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期。主要内容: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问题作了论述。

④第四阶段:《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时期。主要内容包括: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等作了极其重要的论述。

⑤第五阶段: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时期。主要内容包括:论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包括资本的流通、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工资。

(2)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①商品的二因素,即价值与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②劳动的二重性,即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③商品的拜物教理论,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可以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④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3)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

①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②劳动过程是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③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资本积累的内容

①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资本化,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②资本积累的必然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同时资本积累也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激烈的竞争则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③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总量。

④资本积累的规律:人口的相对过剩。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

(5)《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

①第一部分,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五个条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了批判。

a.批判了《哥达纲领》中避开劳动的物质条件和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问题来泛泛地谈论“劳动”和“社会”,认为其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同时指出只有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才能铲除资本主义这个历史祸害。

b.批判了《哥达纲领》篡改《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只反对资产阶级而不反对土地所有者的立场。并指出,地产的垄断甚至是资本垄断的基础,因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

c.批判了拉萨尔主义提出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利”等资产阶级的空话及其经济学原则。在批判中马克思根据自己的产品再生产理论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理论。

d.对《哥达纲领》篡改国际章程,将“工人的解放”改为“劳动的解放”,以及粗暴地歪曲《宣言》,把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都看作“反对的一帮”的谬论进行了批判,阐明了关于革命同盟军的思想。

e.对《哥达纲领》追随拉萨尔主义,从最狭隘的民族观点来理解工人运动,完全抛弃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原则进行了批判。

②第二部分,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重申了关于工资的实质的思想,并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就要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③第三部分,马克思重点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救世良方,即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认为这是将阶级运动的立场完全退到宗派运动的立场,阐明了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④第四部分,对《哥达纲领》中的“自由国家”谬论、庸俗的民主主义政治要求以及为建立“国家的精神和道德基础”而提出的一些要求进行了批判,深刻阐述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并提出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及其在欧洲的传播(1875~19世纪末)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1883~1945)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20世纪上半叶)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1.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斯坦公然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伯恩斯坦之后,主要代表是考茨基。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反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趋势。伯恩斯坦在《社会主义问题》的系列论文中,首先以反对社会主义运动的“空想主义”为借口,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有关“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断作了修正。

(2)反对关于农民与无产阶级的同盟关系。以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的情况为例,伯恩斯坦提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对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趋势的理解相反的结论。

(3)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从人们生存的空间关系的影响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各民族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影响角度出发,伯恩斯坦认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已经发展成对空间方向的大扩展和其领土上急剧增加的居民数量进行协调的一种管理组织。这种国家和马恩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管理结构并没有本质区别,依靠这种国家完全可以达到进入社会主义的目标。

(4)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的资本集中趋势,伯恩斯坦采取了否认的态度。

(5)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伯恩斯坦以资本主义内部已经生长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为根据,否认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

(6)否认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为帝国主义殖民政策辩护。伯恩斯坦以把落后民族纳入文明化制度范围为借口,为资本主义殖民政策辩护。

(7)企图用新康德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伯恩斯坦力图用新康德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改造马克思主义。

综上所述,伯恩斯坦的中心论点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须通过社会革命夺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基本原理,用新康德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用庸俗进化论取代唯物辩证法,主张折中主义的多因素决定论这三个方面。这构成了伯恩斯坦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成为其推行机会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的主要理论基础。

第6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战后苏联与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曲折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战后西方社会面临的挑战

8.1 复习笔记

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

9.1 复习笔记

9.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哲学基础

10.1 复习笔记

1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附件下载

积分获取方法:先给账户进行充值,然后进行积分兑换,积分兑换比例:1元可兑换10个积分.

下载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