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直被用作高等院校哲学专业教材,并被大部分院校指定为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但由于该教材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给学生在学习该教材的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该教材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制了黄楠森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辅导用书:
1.[电子书]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2.[电子书]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题库,本题库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配套题库,本题库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部分为回忆版)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本部分严格按照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内容进行编写。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本部分参照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的解答。学员既可以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来检测该考试科目的学习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自己的应试能力。
目录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5年复旦大学8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南开大学73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71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南开大学73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64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广西民族大学80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64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711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0章 绪 论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两个转变的?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相继占据统治地位,充分表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
②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阶级对抗越来越尖锐。
③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了适应无产阶级政治斗争,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①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始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末为第一阶段。这是自然科学获得独立并蓬勃发展的时代。首先是数学成为解释自然现象的根据,其次是实验方法的确定,最后是近代的生产本身成为自然科学的工艺学运用。这一科学革命的巨大作用是不仅推翻了传统的自然观念,沉重地打击了神学世界观和蒙昧主义,而且极大地推进了近代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变革。
②进入19世纪以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到第二阶段,一些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新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尤其是恩格斯所说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沉重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随着自然科学的这种重大发展,改变唯物主义形态的历史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
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为主要代表。其突出的成就是:在私有财产的范围内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对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范畴,并从经济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主要阶级和阶级关系。
②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主要代表。他们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永恒的、正义的和合乎理性的,因而应当被更加完善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他们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和积极的描述,主张消灭私有财产制度和雇佣劳动制度,消灭城乡对立和工农差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③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既包括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从对这两方面的批判继承中产生的。
④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思想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以梯叶里、米涅和基佐为主要代表。其突出贡献是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并试图证明财产关系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历程
它的两个转变是指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
①1835~1841年,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理论和社会活动的初期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在政治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哲学上则倾向于自我意识立场的唯心主义,这是其思想的起点。
②1841~1843年,《莱茵报》时期,由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影响,也由于思想内部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了世界观转变的艰难探索。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政治活动,把哲学批判和社会政治批判结合起来,认识到物质因素和利益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反对并摈弃“青年黑格尔派”脱离现实政治、空谈思想“批判”的主观主义倾向,转向具体的、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立场。
③1843~1845年,《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开始清算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这是实现转变时期。
第2章 马克思注意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1848~1875)
2.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五个阶段是什么?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是什么?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是什么?资本积累的内容是什么?《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五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①第一阶段:1843~1845年《巴黎笔记》时期。主要内容包括异化劳动、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学说。
②第二阶段:1850~1853年《伦敦笔记》时期。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货币、信用和危机问题、导致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原因、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及工人阶级的状况、农业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经济形态。
③第三阶段:《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期。主要内容: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问题作了论述。
④第四阶段:《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时期。主要内容包括: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等作了极其重要的论述。
⑤第五阶段: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时期。主要内容包括:论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包括资本的流通、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工资。
(2)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①商品的二因素,即价值与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②劳动的二重性,即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③商品的拜物教理论,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可以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④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3)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
①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②劳动过程是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③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资本积累的内容
①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资本化,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②资本积累的必然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同时资本积累也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激烈的竞争则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③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总量。
④资本积累的规律:人口的相对过剩。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
(5)《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
①第一部分,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五个条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了批判。
a.批判了《哥达纲领》中避开劳动的物质条件和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问题来泛泛地谈论“劳动”和“社会”,认为其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同时指出只有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才能铲除资本主义这个历史祸害。
b.批判了《哥达纲领》篡改《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只反对资产阶级而不反对土地所有者的立场。并指出,地产的垄断甚至是资本垄断的基础,因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
c.批判了拉萨尔主义提出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利”等资产阶级的空话及其经济学原则。在批判中马克思根据自己的产品再生产理论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理论。
d.对《哥达纲领》篡改国际章程,将“工人的解放”改为“劳动的解放”,以及粗暴地歪曲《宣言》,把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都看作“反对的一帮”的谬论进行了批判,阐明了关于革命同盟军的思想。
e.对《哥达纲领》追随拉萨尔主义,从最狭隘的民族观点来理解工人运动,完全抛弃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原则进行了批判。
②第二部分,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重申了关于工资的实质的思想,并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就要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③第三部分,马克思重点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救世良方,即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认为这是将阶级运动的立场完全退到宗派运动的立场,阐明了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④第四部分,对《哥达纲领》中的“自由国家”谬论、庸俗的民主主义政治要求以及为建立“国家的精神和道德基础”而提出的一些要求进行了批判,深刻阐述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并提出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及其在欧洲的传播(1875~19世纪末)
7.19世纪末和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哪些变化?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时代的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体现在:
(1)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就生产力而言,以电力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开始出现,生产力高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革命推进着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这必然会促使已经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2)经济上的变化决定了政治上的变化。
随着垄断的产生,垄断组织先后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出现。经济上的垄断为资产阶级收买工人阶级上层分子奠定了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垄断统治加强,改变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方式由以前的公开镇压向公开镇压和表面让步两手同时并用转变,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了。
第4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1883~1945)
7.列宁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哪些思考?
答:(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他们两者的根本思想和观点是一致的。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严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有三个部分组成: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哲学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而科学社会主义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
(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根本区别于各种旧世界观的新世界观,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是共产主义世界观。
(4)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和科学的方法。
(5)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是无产阶级斗争学说。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20世纪上半叶)
1.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斯坦公然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伯恩斯坦之后,主要代表是考茨基。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反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趋势。伯恩斯坦在《社会主义问题》的系列论文中,首先以反对社会主义运动的“空想主义”为借口,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有关“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断作了修正。
(2)反对关于农民与无产阶级的同盟关系。以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的情况为例,伯恩斯坦提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对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趋势的理解相反的结论。
(3)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从人们生存的空间关系的影响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各民族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影响角度出发,伯恩斯坦认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已经发展成对空间方向的大扩展和其领土上急剧增加的居民数量进行协调的一种管理组织。这种国家和马恩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管理结构并没有本质区别,依靠这种国家完全可以达到进入社会主义的目标。
(4)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的资本集中趋势,伯恩斯坦采取了否认的态度。
(5)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伯恩斯坦以资本主义内部已经生长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为根据,否认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
(6)否认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为帝国主义殖民政策辩护。伯恩斯坦以把落后民族纳入文明化制度范围为借口,为资本主义殖民政策辩护。
(7)企图用新康德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伯恩斯坦力图用新康德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改造马克思主义。
综上所述,伯恩斯坦的中心论点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须通过社会革命夺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基本原理,用新康德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用庸俗进化论取代唯物辩证法,主张折中主义的多因素决定论这三个方面。这构成了伯恩斯坦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成为其推行机会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的主要理论基础。
第6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7章 战后苏联与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曲折
第8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战后西方社会面临的挑战
第9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
第10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