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专项题库+模拟试题】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谢庆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政治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政治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材的配套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电子书]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2.[电子书]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专项题库+模拟试题】
本书是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本书从厦门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二十余所名校的考研真题中精心挑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相关试题,并提供详尽的参考答案。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为专项题库及详解。本书参考大量政治学相关资料对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相关的典型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同时精选了大量现实案例并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根据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仿真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难度和风格,精心编写了2套模拟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目录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二部分 专项题库
专项练习一 名词解释
5.“八二宪法”
答:1982年宪法把人民的利益视为至高无上的利益,是对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复原和发展。它以宪法的形式确保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基本原则,即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和作用;平衡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扩大了人大常委会的权力;强化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发展了自治制度;确立了宪法的尊严和地位,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八二宪法主要内容包括:将国家性质由“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恢复设立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改由全国人大选举;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规定国家、全国人大、国务院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取消了领导职务的终身制;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
14.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答:1939年10月,毛泽东在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统一战线是策略、武装斗争是手段、党的建设是保证。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它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这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又有利于更广泛地联系和团结各阶层群众。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议行合一
28.行政法规
答: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由于法律关于行政权力的规定常常比较原则、抽象,因而还需要由行政机关进一步具体化。行政法规就是对法律内容具体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才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规一般以条例、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等形式组成。发布行政法规需要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它的效力次于法律、高于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
30.“一国两制”
答:“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其具体内容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一国”是“两制”的前提。认同“一国两制”首先必须认同“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国家的主体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统一。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统一,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0.单位体制
答:单位体制是中国在革命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诞生出来的一种社会调控体系设立的组织形式。单位可分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其中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是行政单位的附属物。无论是社会学上还是经济学上看,市场经济对单位体制冲击都是巨大的。市场经济中的单位体制有如下特点:①单位组织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变;②单位组织的政治特征不变;③控制单位的基本手段不变。
45.终结文化大革命
答:终结文化大革命是从文化大革命的极左的错误道路上走出来,从新回到实事求是的正确的道路上来。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政治上终结文化大革命,恢复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从制度上和价值上全面恢复作为当代中国党和国家制度核心原则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上终结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终结文化大革命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项练习二 简答题
4.简述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演变和反思。
(1)现代化的演变
①萌芽阶段:鸦片战争后兴起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明确显示阶段:辛亥革命、五四革命后主张接受现代西洋文明,其内涵是科学化、民主化(德先生、赛先生)。
③现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申报月刊》开展中国现代化问题大讨论(孔化还是西化)。
④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的争论。
(2)对现代化的反思
①中国现代化思想运动始终从文化层面来探讨中国出路问题。
②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从被动适应世界现代挑战逐步主动迎接挑战。
③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是现代化运动中不可避免的冲突。
④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45.简述你对我国人大制度的认识和看法。
答:(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如下:
①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民主选举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选民(在直接选举中)或选举单位(在间接选举中)有权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代表,并有权依照法定程序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这对于保证各级人大真正按照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行使国家权力,是非常重要的。
②人大和它的常委会集体行使国家权力,集体决定问题,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宪法规定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按照这一规定,全国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和决定,地方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和决定,而不是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决定,这就能使国家的权力最终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
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这个前提下,明确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这样,既能使我们国家的行政、审判、检察机关不脱离人民代表大会或者违背人民代表大会的意志而进行活动,又能使各个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进行工作,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能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各自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分别审议决定全国的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全国人大对地方人大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选举指导关系和工作联系关系。国务院对各级地方政府是领导关系。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决定的事情,地方必须遵照执行,同时给地方以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既有利于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⑤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一方面受中央和上级机关的领导,行使宪法赋予的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另一方面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这样,就能够把各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保障国家的独立和繁荣。
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一系列制度构成,如选举制度、代表制度、组成人员制度和委员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其优越性不言而喻,需要具体的一系列具体制度的配套实施。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处理好人大与党的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大工作,坚持党在法律范围和法定程序活动。
②处理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它国家机关由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发挥人大的重大事项决定权和对政府及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作用。
③处理好人大代表与选民的关系。人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完善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切实发挥选民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
④加强人大自身的建设,积极创新人大的工作,在更大领域内做到为人民服务。另外,推进人大的改革,如人大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普通公民的比例问题,等等。
专项练习三 论述题
20.请叙述并评论我国建国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答:国家主要指政府,有时指领土和资源的总合。社会是全体人民组成的整体,主要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可以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节点,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
(1)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也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标志着政治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领导体制,经济上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也就是全能主义政府时期,按照身份差别和城乡二元结构,把个人按照工人、农民、干部等地划分,每个人几乎有对应的单位,无论是政府单位、事业单位还是军事单位。在单位体制。即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单位这一个受国家控制,又控制个人的单位。这一时期,是“强国家,弱社会”。
(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与之相伴的政治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状态逐渐由“强国家—弱社会”下的高度一体化,走向以“强国家—强社会”为方向的良性分化,但两者的关系仍处于失衡状态。当前,我们要以“强国家—强社会”为目标,切实增强国家的权威性和社会的自主性,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即由高度一体化向良性分化转变。
①国家的社会控制大幅度明显收缩,国家直接控制的社会资源的相对量和绝对量都已经大大减少,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②国家的社会控制手段渐趋于多样化,改变了以往几乎完全依靠行政命令与计划指令控制社会的状况、经济、法律等其他社会控制方式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国家自身的权力结构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地方,部门,企业乃至个人占有与处置社会资源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④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结构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元化社会转型。
⑤随着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的发展、政治参与的深化,人们的参政议题意识和能力增强,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政治民主化力量大大增强。从以上种种的变化可见,我国社会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分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3)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思路是国家通过市场化改革,放松对社会经济领域的控制,使社会获得比较大的经济发展自由空间和自主权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法制建设、权力下放、社会协商体制建设、行政体制改革,中心任务和目标是实现从“全能型国家”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战略转变。避免“越位”——干了应该由市场干的事,“缺位”——低效、失职和不作为,“不到位”——由于管了太多的事
21.叙述并评论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①建立合理协调的领导职能规范条例,明确分工。规范化的领导职能条例有助于处理好政府、党委和人大三方面的关系,防止工作内容的重叠,降低工作职效。
②更新改革用人录用机制与晋升机制。行政机构用人选拔和晋升机制需公开化、透明化、合理化,应遵循着德才兼备、公平竞争和注重实际绩效的原则。严厉禁止亲属裙带关系,可以规定亲属关系不能在同个部门等。
③精简部门,确立立法机制惩处违法人员,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剔除职能重叠的部门,提高部门设置的合理性,帮助机构“瘦身”,同时提高公民意识和素质,让人民群众参加监督队伍中来,依法惩处违法人员,通过建立合理、协调的领导权力运转体系,防止权力“越位”情况,克服政府管理体制的过分集权。
④减少干部人员的交流关卡,提高管理效率,明确人大代表标准。部门与部门间、干部人员与人员之间的沟通渠道的拓宽和明确人大代表的选拔标准,向全民公选的方向发展,由人民选择真正能代表群众利益的人员,有助于领导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从而提高效率。
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取得的成就
①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③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2月1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许多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职务。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⑥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认真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支持各少数民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尊重和保护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⑦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重要指导方针。
⑧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1997年7月1日和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是实现祖国统一迈出的历史性步伐,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发展,反对“台独”斗争深入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⑨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提倡新安全观,主张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中国已经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睦邻、安邻、富邻政策指导下、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
⑩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2)存在的问题:
①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
②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
③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
④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
⑤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
⑥就业矛盾突出。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专项练习四 案例分析题
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
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