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美学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象学美学史”的最终成果。研究涉及哲学家和美学家十人,即胡塞尔、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这十个人物,几乎每个都是大师级的人物,都值得单独用专著来研究。事实上,中国学界此前对于现象学美学的研究也只是个别性、局部性的,本书基本上是首次对现象学的系统研究。美学史往往涉及“历史阶段”的划分。根据以上名单,现象学美学史大体上包括三个阶段:现象学美学阶段(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存在主义美学阶段(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诠释学与接受美学阶段(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
作者简介
郭勇健,男,1973年10月生,福建福清人。200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艺术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讲授文学原理(本科)、艺术原理(硕士)等课程。研究方向为现象学美学、艺术原理等。已发表主要论文有:《从“礼”与“仁”看孔子的艺术精神》、《雕塑作品的运动表现》、《“空中之鸟”与雕塑的语言》、《论雕塑艺术的空间问题》、《绘画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对“舞蹈是流动的雕塑”的质疑》、《论台湾舞蹈家林怀民舞蹈艺术的美学特色》、《如何言说音乐——兼论罗曼·罗兰对音乐的现象学言说》、《论艺术创造过程的心物关系》、《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对<“艺术学科消亡论”质疑>的质疑》、《艺术学改造刍议——兼论艺术学的哲学基础》、《重审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问题》、《重建文化教学——奥尔特加论大学教育改革》、《“新实践论美学”经典重温》等;已出版专著有《永恒的偶像——关于雕塑》、《作为艺术的舞蹈——舞蹈美学引论》、《创造的奥秘——李维祀雕塑艺术研究》、《艺术原理新论——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原理》等。
“艺术学科消亡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