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

中英文感恩小故事:用爱温暖父母

12/23/2018 3:24:50 PM 人评论 次浏览

中英文感恩小故事:用爱温暖父母

中英文感恩小故事:用爱温暖父母

编辑推荐

用爱温暖父母全书分为人生莫忘父母恩;百善孝为先;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父母恩情似海深;友爱兄弟善待姐妹师长;做孝敬父母的好少年六个篇章。

人生莫忘父母恩:通过6个故事,向少年朋友讲述了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特别是孔子论孝、曾子把孝发扬光大、以“礼”侍奉父母的三段,把孝阐述的淋漓尽致。

百善孝为先:向少年朋友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王、武王、屈原、包拯、黄庭坚等历史名人如何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故事内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古代名人和普通百姓,从小就懂得怎样孝敬父母的故事。如取鹿乳,孝双亲中的郯子,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闵子骞,百里背米中的子路,为孝母感动赤眉军的蔡顺和三个鲜橘中的陆绩。他们是孝敬父母的典范。

父母恩情似海深:这里讲的是文人墨客孝敬父母的故事,他们有文化,有官位,可是他们孝敬父母的心不改,这里有为孝敬父母辞去官职,为满足母亲的愿望,不辞千里为母亲挑水喝的好儿子。

友爱兄弟善待姐妹师长:讲述历史名人友爱兄弟,尊重长者,替人孝母的感人故事。

做孝敬父母的好少年:具体讲述了如何做孝敬父母的好少年的道理。


内容简介

  1孝是传统美德
  孝字,一眼看到时,给人们的感觉仿佛是,一个孩子正在背着一位年老的人行走。大量的资料显示,孝字最早出现在商代卜辞。孝字由“老”与“子”两个字组成,是上下结构的会意字,意思是年轻人要搀扶着老年人。孝的观念,在我国早已源远流长,被历朝历代广为传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有句名言:“天下什么事大?孝敬父母的事是大的。”
  孝道,在中国历史上,经过孔子,孟子的进一步发扬和不断完善,已经深入民心。孔子提出,为人子女对父母讲话面色要和蔼,口气要轻柔,行为要恭敬。《诗经》上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意思是说,如果孝子层出不穷,福运就会长久跟随。尊老爱老,是历史的积淀,是一种不受任何时间,地点和空间限制的自觉行动。在青少年中,积极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在当下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孔子论孝
  孔子的学生向孔子请教关于“孝”的问题,孔子说:如果你要赡养父母,每天都绷着脸,没好气地和他们说话,即使每天都给他们吃好鱼喝好酒,穿绫罗绸缎,也不能算做尽“孝”了。孝顺父母,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是对父母真诚无比的热爱。孔子还说:作为子女不要给父母增加更多的精神负担和痛苦。例如不要经常在外面和陌生人吵架,不要做损坏父母形象的事情。在家里和父母说话,要做到面色和蔼可亲,口气慢声细语,行为恭恭敬敬。
  孔子还强调作为子女,不但要赡养父母、亲近父母,更不能忘记父母的年龄。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意思是说作为子女不能忘记父母的年龄。父母年龄大了,一方面儿女会感到非常高兴;而另一方面儿女会有恐惧感。那是因为随着父母年龄的不断增大,身体也开始逐渐衰弱了,各种病患也会找上门来,死亡的事情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这样一来儿女更要关心爱护父母。孔子还说,如果父母过逝后,儿女对父母身上的优点能够长期坚持下去,那也是孝顺父母的表现。
  3曾子把孝发扬光大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更是孝敬父母的楷模。曾子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饭时他在一边仔细观察,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和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饮食,一一记在心里。在每天的一日三餐中,配备出父母最喜欢吃的菜肴,供他们品尝。据说,曾子的父亲平日里很喜欢吃大枣,每次曾子出门办事时,多给父亲带回大枣,让父亲品尝。父亲过世后,曾子睹物思亲,心中常常平添几份悲伤,从此他不再吃大枣。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把没蒸熟的白梨,端给年迈的婆婆吃,曾子看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将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即兼父职又兼母职,没有再娶。儿子曾元长大之后,请求父亲接回母亲,一家团圆。曾子认真地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位贤惠的一旦女子嫁到丈夫家,理应孝敬公婆,教育子女,辅佐丈夫。你的母亲为长辈蒸梨这样的小事都处理不好,还能承担起全家的责任吗?还能承担起一个儿媳、母亲和妻子的责任吗?”曾子践行了孝道,为此,孔子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曾子没有辜负孔子的期望,他把孔子的《孝经》整理完善,流传千古。
  4乡饮酒礼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以“孝”为主题的家宴被称为“孝子爱日”,意思是说:“珍惜与父母共处的岁月,能及时行孝。”还有影响大,具代表性的敬老爱老活动“乡饮酒礼”。史料上记载:“乡饮酒礼”的仪式,是把全乡的男女老幼组织起来,由乡里的负责人对当年全乡表现突出的尊老爱幼典型,邻里团结友好的家庭进行表扬并颁奖,同时在全国各地定期举行“乡饮酒礼”活动,目的是让老百姓懂得尊老爱幼,弘扬孝道的重要性。
  当时乡饮酒礼的景象很热闹,全乡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评说这一年来各家各户敬老爱老的感人故事。每个乡请老人喝酒都有明确安排:如60岁以上的长者坐,50岁以下的人要站着伺候,以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供菜的多少,也有严格区别,即60岁的三盘菜,70岁的四盘菜,80岁的五盘菜,90岁的六盘菜,年龄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越丰富。据史料记载,这笔费用均有国库拨付。
  5斑鸠手杖
  在古代的周朝,有一项敬老爱老大型活动,在民间影响非常大,即高年授杖。什么是高年授杖?就是由当朝皇帝赐予老人使用的手杖,由于是皇帝赐予的手杖,所以被称为王杖。为了表示对长者的尊重,分别在王杖的顶端雕刻上斑鸠的形象。据记载,斑鸠鸟是一种树栖鸟,它有个特点进食时不噎,给老人用顶端雕刻着斑鸠的手杖,是祝愿老人们食欲旺盛,健康长寿。
  高年授杖这项敬老爱老的活动,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到了汉代时期,高年授杖便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到了每年的秋天,各乡组织人力,深入老百姓家里走访,调查核实户口,统计高龄老人的情况,逐一登记造册,经严格审核批准,分别在各地给年过7旬的古稀老人举行授杖仪式。授杖老人的待遇往往高过当朝太子。
  6大象耕地小鸟锄草
  尧,舜是我国古代最有名望的贤君,他们首创了将帝位传贤不传子的风气,最早实施了选贤选能的时代。舜二十岁时,在十里八村因孝顺闻名。舜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娶了后妻并生了一男孩。他们都不喜欢舜。千方百计要除掉他。有一次父亲让舜涂抹谷仓,等他上了屋顶,弟弟把梯子撤掉了,放火焚烧谷仓,他们企图把舜烧死,结果舜用大草帽当成降落伞,从谷仓上飞下,顺利逃生了。
  尧知道了到舜的事情,对他的贤能很器重,就将国家的大事让他去料理。舜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尧处理了朝中的各项业务,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深受朝廷大臣和黎民百姓的赞誉。舜在厉山耕种期间,改善了当地的民风,人们耕种时彼此谦让。传说舜在耕种时有大象替他耕地,小鸟代他锄草,可见舜的力量已经感天动地。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尧对舜淳朴宽厚,德才兼备的品行赞不绝口,四方大臣纷纷举荐舜,最后尧选定舜做他的接班人。舜登上帝位后,还常去看望父亲,继母和弟弟,并仍然恭恭敬敬。
  7,文王孝父
  周朝的文王,姓姬名昌。他做太子的时候。每天都要到朝中拜见父皇王季三次。他把每天向父皇问安当成大事来做,丝毫不倦怠。每天拂晓时分雄鸡啼鸣的时候,他就穿好了礼服来到父皇的寝门外问安。父皇身边的士卫告之,皇帝平安,他才放心,面带喜色的开始一天的工作。到了正午时分,文王再去问安。依然按照早晨的问答方式。到了晚上,也是这样问候父皇,得知父皇一切都很安康,才放心就寝。
  有一年的初春,父皇偶感风寒,身体欠安。文王得知后,心里便开始惦念起来,他的脸上充满了忧愁,连走路都没了精神。那天宫里传话说,父皇身体和饮食都恢复正常了,文王才放心,恢复了往日的谈笑风生。每次父皇进餐前文王都会守在门外,亲自检查父皇的饭菜,看看是否符合父皇的口味。等父皇用完膳,文王还要问一问管理用膳的人,父皇吃的饭量和菜量有多少,吃得香不香,并嘱咐他们,不要把剩的饭菜让父皇用。之后文王才放心的离去。
  8武王孝顺(原:武王以孝治国)
  周朝的武王。姓姬名发。是文王的儿子。有一次文王患病。武王每天不脱衣帽服侍在父亲左右。在文王病榻前,武王看着文王进餐,文王吃一口饭,他才肯吃一口饭。文王添吃一碗饭,他才再吃一碗。就这样陪伴父亲十余天,在文王的病痊愈后,他才放心做其他事情。文王是一位以孝治国的君王,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在父皇去世后,武王继承了父皇的遗志,在治理朝政中,学着父皇的行为国家,为黎明百姓造福。
  纣王的暴虐行为,激起天下百姓的愤怒。为顺应民意武王讨伐纣王后,得了天下。武王完成了先父的遗愿。孔子称赞说:武王的孝顺行为,是合天下人的意愿,应称大孝。在春秋至汉代流行的《逸周书》的“宝典解?第二十九记载有周文王对周公旦谈到”“九德”的事,其中一德是“孝子畏哉,乃不乱谋”意思是说,鉴别一个人的品德,要从父子关系是否和睦着眼。文王,武王的父子关系堪称世代楷模。
  9,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周朝鲁国有一位叫闵子骞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亲生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给他找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在日常生活中,刁钻的继母把好吃的饭菜都给两个亲生儿子吃,把剩饭剩菜留给子骞吃,到了冬天继母给自己的儿子穿上用棉花做好的棉衣棉裤,给闵子骞穿的是用干芦花做的“棉衣”,闵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上青一块紫一块。
  有一年冬天,数九寒天,父亲让子骞赶马车,子骞被冻得连马缰绳都拿不住,父亲生气了,一边数落子骞,一边拿起马鞭抽打子骞,一鞭又一鞭,子骞“棉衣”里的干芦花飘了出来,父亲心疼的哭了,他要把子骞的继母赶出家门,闵子骞一听急了,扑通跪倒在爸爸面前,抱住爸爸的腿哀求道:“留下继只有我一个人挨冻,赶走后妈,我和两个弟弟都要挨冻,请饶恕后妈吧。”爸爸听了儿子的话,留下了后妈。后妈被闵子骞的行为感动了。从此再也不欺负闵子骞了。
  10孝心感动士兵
  蔡顺生活在汉朝,很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王莽执政战事不断,蔡顺和母亲逃难来到了椹涧这个地方。谁知这里也因连年战事,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母子二人只能靠讨饭度日,常常吃了这顿没下顿。一天蔡顺领着母亲讨饭,发现母亲气喘吁吁,疲惫不堪,蔡顺心里非常难受。后来他让母亲在家里休息,自己出去讨饭。每次都把讨来的好饭好菜,让母亲先吃,他一般都是吃母亲剩下的饭菜。
  这天到了傍晚也没讨到可吃的东西,他便在桑林边捡了许多桑椹,并把紫色和青色的桑椹分开放在篮子里。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一队士兵,他们问蔡顺为什么要把桑椹按颜色分开放着,蔡顺说:“黒紫色的果子己成熟,味道好给母亲吃;青色的果子还没成熟,发酸留着自己吃。分开放是为了让母亲吃起来方便。”士兵们被蔡顺孝敬母亲的行为感动了,纷纷脱掉军装,回家孝敬父母去了。
  11泣杖孝子
  韩伯俞生活在西汉时期,小时候妈妈对他管教很严。母亲对他管教比较严,并且准备一个手杖,一但发现韩伯俞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吵架,就用拐杖揍他。韩伯俞从小比较顽皮,经常挨妈妈的手杖。有一次他在外面与邻居家的小孩吵架,这事其实不怨韩伯俞,可邻居家却找上门告状,韩伯俞的母亲听后非常生气,就用手杖揍他并让他跪着,韩伯俞想是自己不好,才惹母亲生气的,所以就默默地挨妈妈的棒打。
  这天又因一件小事,妈妈又拿起拐杖教训他,一杖,两杖,打着打着韩伯俞大哭起来,母亲百思不解其意,忙问韩伯俞:“从前揍你时,你没有流眼泪,今天揍你怎么哭了起来?”韩伯俞哭着说:“从前母亲揍我时,总觉得疼在身上,今天母亲揍我,我感觉是疼在心上,母亲,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不如以前了,儿子今后再也不惹您生气了。”韩伯俞跪在地上不断地向母亲陪礼,妈妈舒心地笑了。
  12老莱子不称老
  古代的时候,有个老莱子已经70多岁了,却在父母面前,从来不说自己老了,在父母面前,他活泼好动,是一个十足的乐天派。他担父母生活寂寞,总是想办法逗他们开心。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拿儿童常用的拨愣鼓,在父母面前又是跳舞,又是唱歌,逗的父母开怀大笑。在饭桌上,他还把村里发生的趣事,笑话添油加醋地讲给两位老人听,老母亲最爱笑,每次都笑弯了腰。有一次他来到父母住的院子里,鸡雏群唧唧咋咋,正在院里玩耍。
  老莱子灵机一动,张开双臂,学着老鹰的怪叫声,晃晃悠悠地直奔鸡雏群,鸡雏们看到这个“老鹰”被吓得在院子里上下飞跑,一时间院子里热闹非凡,老菜子的父母被逗得哈哈大笑。还有一次,老莱子给父母送水,进屋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他担心父母为他摔倒难过,顺势躺在地上发出婴儿般的啼哭声,父母急忙上前扶他,这时的老莱子觉得“闹”的还不够味儿,躺在地上不住地嚷嚷:“让娘抱我起来,让娘抱我起来。”母亲看着儿子的滑稽样,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13,取鹿乳孝敬双亲
  郯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他的父母在年老时,双目失明了。他非常着急四处寻找偏方,为父母治疗眼病。一天有位老者告诉他,只要坚持给两位老人喝鹿乳,他们就会重见光明。这天郯子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鹿群。就从附近的农家借来鹿皮,混进鹿群取鹿乳。猎人发现后提箭准备射杀。郯子急忙来到猎人面前。猎人问他为什么要取鹿乳,郯子说道:“我取鹿乳是要给父母治疗眼疾,由于心急火燎的,没来得及与您打招呼,请大哥谅解小弟。”
  猎人听了郯子的一番话,感动的热泪盈眶,走进鹿群亲自挑选一头奶水充足的奶鹿送给郯子,郯子叩头致谢。回到家里,郯子每天坚持取鹿乳伺奉父母。他坚持上山采集新鲜嫩草喂养奶鹿。郯子把每天挤出的鹿奶,端到父母面前,请他们慢慢喝下。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精心调养,父母的双眼终于复明了。当他们睁开双眼,看到儿子消瘦但充满快乐的脸时,老泪纵横。后来郯子当上一国国君,他治国讲道德,施仁义,百姓对他心悦诚服。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纪念他。
  14百里背米
  子路生活在古代,他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子路家里贫穷,每天三顿饭都用野菜充饥。随着时间的流逝,子路开始担心父母的身体,他想,父母如果长期吃野菜会影响身体健康!为这件事子路经常辗转反侧,睡不好觉。他经常问自己,我是他们的儿子,怎样才能让父母吃得好,身体好呢?如果父母每天都能吃上白米饭,那该有多好哇!他四处打听卖白米的地方,有位老人告诉他在离家百里之外有一处卖白米的铺子,子路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跳了起来。
  为了让父母吃上白米饭,他决定每天到百里之外的铺子里买白米。冬去春来,子路坚持多年百里背米孝敬父母。父母自从吃了白米饭,身体逐渐硬朗起来,看到父母红光满面的样子,子路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很多年之后子路的父母双双过世了,子路做了官每天吃山珍海味,生活过的很好,可是子路总是闷闷不乐。有人问他为什么总是叹息呢?子路难过地说:“我的父母都不在了,有多少孝心也实现不了,就是过上再好的生活,我的心里也高兴不起来呀!”
  15,孝心皇帝(原:汉文帝的孝心)
  汉文帝是汉朝的皇帝,他主张在大学里和黎民百姓中,积极宣传孔子的《孝经》,并在国学中设置《孝经》科目,全国选拔贤士讲解《孝经》。在生活中,汉文帝以身作则,在繁忙的朝政中,还不忘记孝敬母亲。他的母亲有病长达三年之久,汉文帝每天早晚侍奉在母亲身边,从来没有厌倦之意,他总是和颜悦色地安慰母亲:“母亲,您对皇儿恩重如山,只要母亲调养好身体,皇儿才能安心料理朝政。”母亲听了皇儿的话,宽慰地笑了。
  三年里汉文帝白天忙于朝廷的政事,在夜间护理生病的母亲,汉文帝由于担心晚上护理母亲不方便,三年里常常不脱衣服,侍奉在母亲病榻前。最可贵的是在母亲生病期间,汉文帝坚持在母亲服药前,亲口尝一尝汤药烫不烫,苦不苦,有没有异味,尔后才轻轻地给母亲服药。母亲经常被皇儿的这个动作,感动的热泪盈眶。后人称汉文帝是孝心皇帝。《礼记?曲礼下》曰:“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颂扬的就是汉文帝的孝行。
  16孝父,感天动地(原:孝父的董永)
  相传董永生于东汉时期,幼年时母亲就过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董永长大后,对父亲百般照顾,无论走到哪里都把父亲带在身边。特别是到了夏季,每次到田里耕种,他担心父亲被太阳晒着,便搭起小棚子,让父亲坐在里面,又舒适又凉快。父亲去世时,因家里很穷,他没银子安葬父亲,便到邻居家借银子。邻居问他:“银子借给你用了,到时候你怎么偿还呢?”董永说:“我会终身为奴,偿还你的银子。”邻居拿出银子。董永料理完爸爸的后事,勿忙赶往邻居家。
  董永对父亲的一片孝心,感天动地。在回来的路上,董永正在槐树下休息,一位美如天仙的姑娘来到他的面前,帮助董永还清了债务,还和董永结为百年之好。董永生活的孝感县,因董永的孝行感天动地而得名。在孝感,上有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有谁问到“孝感”地名的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其实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就定名为“孝昌”即孝子多的意思。目前,孝感已成为我国第二个中国孝文化研究基地。根据这一美丽的传说,人们创作了黄梅戏《天仙配》。
  17,黄香孝父
  黄香生活在东汉时期,他从小就知道孝顺父母。黄香9岁时母亲患了重病,黄香日夜守候在病榻前,为母亲熬药喂药,母亲病逝后,他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为母亲守灵。后来他和父亲一起生活。黄香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孝顺父亲。三伏天,皎阳似火,酷暑难耐,为了父亲能休息好,他在每天天黑前,都会在父亲的床边拿着一把大扇子,一遍又一遍地扇着炕上的暑气,直到暑气逐渐赶走了,他才扶着父亲上炕休息。
  进入冬季,寒风凛冽,冰天雪地,黄香每天天黑下来之后,便先钻进父亲冰冷的被窝里,用自己幼小的身体把父亲的被窝焐热,然后才请父亲上床休息。父亲躺在被儿子用身体焐热的被窝里,心里暖暖的,甜甜的,他为有这样孝顺的儿子而高兴。黄香小小年纪就拥有一颗孝顺的心,被历代传颂,南宋时期的王应麟编的《三字经》中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句子,教育孩子应像黄香一样,从小就知道孝顺父母。
  18,进京救父
  汉文帝时期,有一位名医叫淳于意。他在给人治病时出现了意外。被告庸医杀人,当时地方官宣判对淳于意执行肉刑。肉刑是古代对犯人执行的一种刑法,即在额头上刻字涂墨。淳于意有个女儿名叫缇萦,打点行囊千里迢迢来到京城要求觐见皇帝,为父亲伸冤。她转呈汉文帝一封信。信中说:“我父亲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替父亲伤心,更为其他受刑的人伤心。人死不能再生,受了肉刑的人即使想痛改前非也不可能了。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替我父亲赎罪,免去肉刑,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信,不仅为缇萦的一片孝心所感动,同时也感到肉刑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他提出:“有人触犯了法律,理应受到惩罚。这样可以使他从中得到教训,痛定思痛,重新做人。肉刑,要在犯人的脸上刺字,或者毁坏犯人的肢体,使犯人无法洗心革面。让犯人永远背着包袱生活?”于是汉文帝和大臣们重新修订了一套惩罚犯人的法规,制定了用打板子代替肉刑的办法。汉景帝继位后,又先后两次减少了打板子的次数,还规定了不准打的部位。
  19,为老人拾鞋
  张良是我国古代两汉时期的名将。一天张良到桥边散步,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人站在桥头,张良经过老人身边时,老者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年轻人,你到桥下把我的鞋子拾起来。”张良到桥下为老者取回鞋,恭敬地送到老者面前。老者说:“你能帮我把鞋穿上吗?”张良跪在地上为老者把鞋穿上。并亲切地说:“你值得我教导,五天后的天亮前到桥上见面。”
  五天后张良按时来到桥上,没想到老者早已站在了桥头。老者见张良迟到了,不高兴地说:“后五天再来吧!”说完拂袖而去。又过了五天,张良又早早来到桥头。发现老者又提前到了桥头。这次老者大声地说:“再过五天吧!”五天后张良零晨1点多就来到桥头。老者来时,看到张良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从怀中拿出一本书,语重心长地说:“《太公兵法》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读了这本书会让你明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道理。”后来,张良帮助刘邦开创了汉朝。
  20孝心,使强盗反悔(原:呵护年迈的妈妈)
  在汉朝末期有个文弱书生叫赵咨,他辞去官职带领子孙们回家乡耕田种地,奉养年迈的妈妈。回到家乡,赵咨率领全家人,在自家田地里播种耕种,每年庄稼收成都很好,一家人平静地生活着,衣食无忧。对体弱多病的老妈妈,赵咨更是关怀有佳。这天夜里突然来了一伙强盗,等到赵咨发现,这伙强盗已经把赵咨的家围住了。赵咨看到这种局势非常冷静,轻轻自语道:“千万不能吓着年迈的妈妈呀。”为此他先发制人,主动来到门前与强盗对话。
  赵咨神情平静,朗朗地对强盗说:“家里尚有一位年迈的母亲需要我供养,年纪已八十多岁,又生着病,我不想惊动她老人家。现在我只求你们能留下一些衣服和粮食,让妈妈安度晚年,其他的财物,你们要什么就拿什么吧。”赵咨的一番话软中有硬,使强盗头目有些措手不及。他不安地说:“我虽为强盗,但也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你的行为让我感动。今天冒犯府上了,非常抱歉,今后我洗手不干了,也要回家孝敬老娘去。”说完带领其他强盗飞快地离开了。
  21母亲,不要害怕雷声(原:妈妈,)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叫王裒的人,父亲去世后,与母亲相依为命。王裒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孝顺妈妈。有一年母亲生病了,王裒昼夜侍候在床前,喂汤喂药。王裒的母亲胆小,特别害怕雷声,每到夏季遇到打雷下雨的时候,非常紧张。王裒对母亲关怀备至,母亲害怕雷声这样的细节他都记在心上。每当遇到电闪雷鸣时,无论他在做什么,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急忙跑到家里,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陪伴在妈妈身边。王裒握着妈妈的手,寸步不离,让妈妈安心。
  很多年以后,王裒的妈妈久病不治,溘然长逝。他悲痛欲绝。他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并在墓前搭建一个非常简陋的棚子,居住在里面,虔诚恭谨地为父母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里,他每天早晚都在墓前祭奠。他心中还经常惦记着母亲生前害怕雷声的事情,所以每当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空中响起隆隆的雷声时,王裒急忙来到墓父母的墓前,跪拜。哭诉着对母亲说:“有儿子在此,母亲,您千万别害怕雷声!”。这种发自内心的孝心,让天地万物都为之感动!
  22三个鲜桔(原:陆绩孝母忘小节)
  生活在三国时期的陆绩,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他一生成就显著,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一次父亲带着6岁的陆绩来到袁术将军家里做客,袁将军有意考考陆绩,他翻开孔子的《论语》找到一节,请陆绩背诵其中的一段。陆绩当场倒背如流,袁术将军非常高兴,为了奖励陆绩,袁术命人端来一盘鲜桔子。这桔子肉肥汁浓,鲜美可口,陆绩刚吃两口就想起了家中的母亲,母亲还没有吃过这鲜美的桔子?
  想到这儿,陆绩悄悄地往兜里塞了三个鲜桔子。当父亲与陆绩向袁将军拜别站起来时,陆绩怀里的桔子竟然滚落到地上。在场的人大吃了一惊,面面相觑。这时,陆绩很平静,认真地说:“我在袁术将军家吃到了母亲最爱吃的新鲜桔子,而母亲却没有吃到,此时心里不安,拿这三个桔子是要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神色自若,一点也没感到难为情,哪是因为在他母亲在他的心目中是伟大而神圣的。有古诗称陆绩是:纯孝成性忘小节。
  23弃官孝祖母(原:李密)
  李密是三国时代蜀国的大臣。晋武帝多次召他到朝廷为官,被他婉言谢绝了。随后晋武帝又屡次下诏,李密写了一封书信呈交晋武帝,说明不能就任的原因。奶奶年事已高,卧床不起,需要照顾,对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奶奶要尽孝心,李密请求皇上能成全他的孝行。李密在6个月大时父亲病逝。4岁时父亲在舅舅的逼迫下改嫁远方。李密孤苦伶仃,无人照料,日夜啼哭。奶奶刘氏担起了抚养李密的责任。李密从小身体单薄,经常患病,到了九岁时,还不能独自走路。
  李密自幼与祖母相依为命。李密在信中说:“祖母对我恩重如山,没有祖母,就没有臣的今天,我就不可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的精心照料,也就不能安度晚年。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我为朝廷效忠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一样的感情,要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臣请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武帝看了李密的奏章后,称赞他的孝行,决定赐两个奴婢帮他侍候祖母,还命令县衙定期照顾祖孙俩的生活。
  24发奋读书(原:为父辛苦)
  赵志生活在古代的晋朝,从小喜欢读书,可因为家里贫穷他上不起学,后来他的父亲给人家放牛积攒一些银子,于是把赵志送进私塾学堂。在学堂里赵志学习用功。这天早晨,他正在读书,忽然听到父亲赶牛的吆喝声,他竟放下书痛哭起来,教书先生见了急忙询问他为什么哭泣?他答道:“刚才赶牛经过这里的人,是我的父亲,他为了我能在私塾里读书,不顾年老体弱,无论刮风下雨都在外面放牛很辛苦,每当听到父亲的吆喝声,我的心里好难受哇。”说完声泪俱下。
  先生安慰赵志说:“天下的父母亲都渴望自己的子女读书学习,掌握知识,学会本领,为这个理想,父母遭遇多大的苦难,都心甘情愿,你安心学习吧,用非常好的学习成绩报答你的父亲。”听了先生的一番话,赵志止住了哭声,先生说:“我会刻苦学习的,将来考取功名,让父亲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先生听后赞叹道:“这孩子年纪不大,就有孝顺父亲的念头,将来长大一定会有成就的。”先生从此减免了赵志的学习费用,还单独教授赵志学习,赵志长大为官时,成了远近闻名的父母官。
  25,替父从军
  南北朝时期,北方经常发生战争,当时花木兰是一个在家织布的普通姑娘,一天朝廷下达紧急征兵的文书,上面有父亲的名字,木兰看了心急如焚。父亲年老多病,无法上战场拿枪打仗了,弟弟还不到当兵的年龄。可是朝廷的征兵的文书,不能违背。夜半更深,木兰辗转反侧。黎明时分,花木兰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木兰跪在父母面前说:“女儿经过再三考虑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女儿已经成人,到了为国家,为父母承担责任的年龄,请二老放心。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木兰奋勇杀敌。仿佛是一个勇猛善战的小伙子。12年的征战,花木兰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战争结束了,朝廷要留花木兰在朝中做官,花木兰谢绝了天子的赏赐,骑上战马朝家乡奔而去。一天,曾经出生入死的伙伴,来到花木兰的家,花木兰穿上漂亮的花衣服迎接他们。战友们被花木兰的着装惊呆了。花木兰内大声地说:“我是替父出征,与你们一道血战沙场,出生入死,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就是我这个女孩子。”
  26父子连心(辞去官职为孝父)
  庾黔娄生在南北朝时期,在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中了状元,被派往离家较远的地方当县令。庾黔娄做上县令,心一天也得不到安宁,因为家里有位80多岁的老父亲,让他时刻惦念。一天他突然觉得心咚咚直跳,随之额头上的汗水也流淌下来。庾黔娄立刻想到是不是家中年迈的父亲有事了,于是辞官回家。一路上他夜以继日地赶路。进了家门发现老父亲真的生病了,身患痢疾,已经躺在炕上有两天。看到老父亲病成这样,庾黔娄心如刀绞。
  他不顾路途疲劳,冲出家门请来郎中(医生)。经过诊断郎中说:“要想知道老人的病情,须尝尝他粪便的味道,如果是苦的,就很容易医治,如果是甜,就很难医治了。”古时候任何化验项目都由家属亲自做。庾黔娄尝后,发现父亲的粪便是甜的,看来父亲的病很严重。为此,黔娄到处访问了解医治父亲重病的偏方。并亲自上山采集草药。为父亲煎药,又将煎好的药侍奉爸爸服下。过了不久爸爸去世了。黔娄在守丧期间非常哀痛,尽到了为人子女的守孝丧礼。
  27,司马光孝兄
  司马光生活在宋朝,小时候遇到伙伴掉进水缸里,机智勇敢地用石头砸缸救人的故事一直流传千古,他友爱兄长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司马光退居洛阳时已60多岁,他有一位哥哥当时已经八十多岁,而且体弱多病,司马光对哥哥关怀备至,他侍奉兄长就像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体贴入微,尽心尽力。年老的兄长,一天要吃好几顿饭,司马光不厌其烦地给哥哥做饭。每顿饭吃完后,司马光都会亲切地问候哥哥:“这顿饭吃的可口吗?吃饱了吗?如果随时饿了再吃,不要怕麻烦。
  司马光一生勤奋好学,读书破万卷,六岁时就显示出非凡的学识。一次他在私塾里听到关于《春秋左传》的故事,回到家里讲给家里人听,对其中的道理理解的非常透彻,父亲对司马光赞不绝口,得到了父亲的赏识,司马光读书更加刻苦,他经常是手不释卷,有时读书读到精彩处,连吃饭睡觉都抛在了脑后。他用毕生的心血编纂的《资治通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部经久不衰的历史画卷,是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治宝典。
  28,为母亲洗涮马桶
  宋朝知名词人黄庭坚和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在词坛上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从小就喜欢读书,他有过目称诵的本领。黄庭坚在23岁时便考取了进士(官衔)。他在做了太史之后,虽然公务繁忙,依然没有忘记回府探望母亲。每次回府,都要为母亲侍茶奉水,并坐在母亲身旁微笑着询问母亲的饮食,睡眠和一些其他事情。让母亲时刻都能感受到儿子对她的关怀。母亲微笑地告诉儿子,她很好,不要总惦记她。
  黄庭坚的母亲喜欢干净,她用的马桶每天都要涮洗,黄庭坚知道母亲的习惯。于是每天下朝之后,到母亲的屋里,为母亲洗涮马桶。这天,黄庭坚拿起母亲的马桶正要清洗,母亲说“儿呀,这马桶很脏,以后交给下人洗涮吧。”黄庭坚说:“还是由儿子来洗涮吧。”黄庭坚面带微笑,挽起衣襟,认真洗涮起来。黄庭坚常年坚持为母亲亲自洗涮马桶,从来不用家里仆婢来做这些事情,被传为佳话。有人赞扬他的行为高尚,他却说,“这是儿女应尽的责任”。
  29,分享荣耀
  崔邠生活在唐朝,他的孝行和人品远近闻名。元和年间,崔邠做了太常卿,太常卿就是管理皇帝太庙礼乐的官位,按照朝廷的规矩,太常卿开始做事时,一定要检阅四部的乐班,并且开放给全城里的百姓观赏。崔邠按照朝廷的规定,开始做准备工作。皇帝谕旨,五日后检阅四部的乐班。得到这个消息后,崔邠高兴极了,回到家里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母亲,并请母亲一同前往观赏。母亲听了这个消息高兴的老泪纵横。
  母亲说:“为娘从小就渴望有一天能看到这一盛况啊,盼了这么多少年终于盼到了。”看到母亲高兴的样子,崔邠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这天清晨母亲早早起床梳妆打扮起来。为了让母亲也能亲眼目睹这难得一见的表演,崔邠决定脱去官帽,换上便装以平民的身份亲自带领母亲前去观赏。当崔邠领着母亲来到现场时,朝廷中其他的大臣看见了,都主动地避开道路让他们通行。可见崔邠在京城里是多么受人尊敬啊,他的母亲同样分享到了这份荣耀。
  30千里寻母亲
  宋朝神宗时有一个叫朱寿昌的人,放弃官职,千里之外寻母,被后人传颂。朱寿昌小的时候,母亲刘氏被赶出家门后,又改嫁他人,几经搬迁,竟不知搬到哪里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寿昌已长大成人,并在朝廷为官。他想念自己的母亲。每到一地为朝廷兼差,都要寻找母亲的下落。他多么渴望自己能亲自服侍母亲,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啊!几年后有了消息。他的母亲在陕西同州。朱寿昌决定辞职,寻找母亲。
  朱寿昌告别父亲,发誓不见到母亲绝不回来。从西安到同州路途非常遥远,由于朱寿昌见母心切,他不顾劳累,日夜兼程,终于到达同州,当时天正下雨,他在屋檐下避雨,顺便把母亲的一些情况与在场的人说了,真巧有人知道他母亲住的地方。朱寿昌终于见到分别50年的母亲,这时的母亲已经70多岁了,母子相聚,相拥在一起,非常高兴,母子俩50多年骨肉团聚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朱寿昌把母亲接回家里,又把同母异父的兄弟都接回家同住,让母亲无忧无虑安度晚年。
  31敬养后母
  宋朝有个小姑娘叫张菊花,她小的时候母亲就病逝了,父亲担心她孤单便为她娶了继母。继母不喜欢张菊花,在张菊花七岁那年,继母偷偷地将张菊花卖到离家很远的一位范尚书家里做奴婢,还蒙骗张菊花的父亲说,张菊花在菜市场里走丢了。几年后的一天,一个远方亲戚告诉张菊花的父亲,他在范尚书家看到张菊花了,父亲立即赶到范尚书家里,经过询问,范尚书说张菊花是他在几年前花银子买来的。父女见面,痛不欲生,经与范尚书交涉,父亲交了赎金,把张菊花接回家。
  父亲回到家后,要将继母休出家门。张菊花听后忙劝阻父亲说:“虽然继母手段恶劣,但我在范尚书家里学会了许多字,还看懂了几本书,这是因祸得福,父亲何必怨恨她呢?现在我回来了,让继母离去,我怎么能安心呢?”父亲听了女儿这番话,觉得女儿长大了,懂事了,非常高兴,决定留住继母,一家人快乐的生活着。后来父亲去世了,张菊花侍奉继母如同亲生母亲一样,即便继母老了已经走不动了,张菊花还背着她行走。继母百年之后,张菊花为她送终
  。
  32贼窝救父(图在新浪信箱,原《深入贼窝救父》)
  孙抑生活在元朝中期,当时家乡兵荒马乱,强盗横行乡,为了父母生活幸福快乐,孙抑携老父老母逃往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南阳。一天他们正在赶路时,遇到一群贼兵。危机时刻,孙抑为了保护双亲,拼命和贼兵搏斗,最终他和母亲逃脱了,父亲却被抓走了。孙抑护送母亲来到安全地方并安顿好后,急忙追赶抓走父亲的贼兵。孙抑按着贼兵南下的路线,一边走边打听,费尽了周折,来到贼兵老巢。可是还没等他救出父亲,自己先被抓了起来。
  孙抑被抓之后,没有服输,他拼命挣扎呼喊:“把你们贼兵的头目喊出来,我要和他理论。”贼兵头目出来了,孙抑说:“父母把你养大不是让你当贼兵的,你们在外烧杀抢劫,父母们有多担心?我的老父亲年事已高被你们抓来,受尽磨难,我当儿子的不能救父亲于危难之中,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不如一头撞死。”说着孙抑欲挣脱贼兵,却被贼兵拽住。贼兵头目被孙抑的话语和行为感动了,他下令把抓来的人都放了。孙抑找到老父亲,一同前往南阳与母亲团聚。
  33劝婆婆孝祖母
  明朝的时候,在浙江绍兴山阴县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当时刘兰姐只有12岁,可她非常懂事。杨家老少三辈,上有祖母婆婆和婆婆两位老人。刘兰姐自进了杨家的门,对家里老老少少的人都十分恭敬。特别对祖母婆婆更是恭敬殷勤。在生活中刘兰姐发现,婆母王氏经常冒犯长辈,谩骂祖母婆婆是“老不死”,把祖母婆婆看做“包袱”,经常出口不逊。祖母婆婆偷偷流泪。刘兰姐看到婆婆王氏对祖母婆婆的样子,心里挺难受。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婆婆王氏的房间,在王氏面前长跪不起。王氏很不解,劝刘兰姐起来说话,刘兰姐坚持跪着,王氏说:“你有什么事就说吧。”刘兰姐说道:“儿媳担心您不敬祖母婆婆.日后其他媳妇像您一样,不孝敬长辈,等您老了的时候,也会把您视为‘包袱’,那时的您一定会很伤心啊!祖母婆婆长命百岁是我们家的喜事,恳求您三思而行。”王氏听后恍然大悟,感到刘兰姐说得非常有理,于是改变了以前的做法,对待祖母温柔恭顺,刘兰姐更加孝敬婆婆王氏。
  34再穷也不忘孝(原:再穷也要有孝心)
  古时候有个叫杨乞的人,家境一贫如洗,但他孝敬父母的心,依然不变,为此,他在乡里因孝敬父母出名。杨乞靠讨饭供养父母。每次讨来的食物,带回家中供养父母。在回家的路上他被饿的两腿发软也不肯先吃一口,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快回到家里,让父母吃好喝好。到了家里他把食物捧到父母亲面前,父母亲看到儿子为讨饭累得日见消瘦,很是心疼,便让儿子先用,可是杨乞坚决不从,一定让父母亲先用。
  如果讨来了酒,他会跪下捧给父母。父母接过杯子高兴地一饮而进时,看到父母高兴的样子。他会唱歌跳舞高兴地像小孩子一样,乡里的人怜悯他穷困,纷纷劝他到外边给人家打工挣银子,这样可以有一些稳定的收入来奉养父母。杨乞答道:“我的父母年岁已经很大了,很难自己照顾自己,到外边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不能及时照顾他们。”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孝子。后来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钱来安葬父母。每逢初一、十五,他都拿着讨来的供品去墓前拜祭。
  35智慧孝孙
  从前有一位名叫孙元觉的少年,十分懂事。他爷爷80多岁了,体弱多病,小元觉从不嫌弃爷爷,平时对爷爷非常好。家里有好吃的东西,他都要给爷爷吃。可是小元觉的爸爸妈妈对爷爷不好,经常大声呵斥爷爷。有一天爸爸在院子里编筐,小元觉问道:“爸爸,编筐做什么?”爸爸没有吱声。从此元觉开始注意这个筐。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元举听到,爸爸妈妈要用编好的筐,装上爷爷,将爷爷背到山沟里扔掉。小元举十分着急,他暗暗想办法要营救爷爷。
  这天爸爸把爷爷放到了筐里,正要走时,小元觉跑了出来吵着要一起去,爸爸只好带上他。一路上小元举不敢看爷爷,他低着头,想着营救爷爷的好办法。来到山沟前爸爸把爷爷放到沟里就要离开,小元觉却不紧不慢地说:“把爷爷扔下,得把筐子拿回去呀。”爸爸不明白他的意思,愣愣地看着儿子。小元觉又说:“等你老了,我好用这个筐来装你呀,再把你也扔到这山沟里。”爸爸一听,惭愧的低下了头。小元举急忙把爷爷扶出来,爷爷被感动的泪流满面。
  36竹笼里装着孝(原:竹笼背母回家乡)
  古代有一位叫鲍出的人,在乡里因尊老爱幼,被传为美谈。一天他外出办事时,家里来了一伙强盗,他们把鲍出的妈妈和邻居的几位老人一起绑走了。鲍出回到家听说这件事,抄起大刀就去追赶强盗。强盗见他来势凶猛,吓得扔下老太太们,四散逃命。鲍出慌忙跪倒在妈妈和邻居老人们面前,一边安慰她们,一边解开她们捆绑的绳子,还借来小车,陆续把她们送到各自的家门口。老太太的儿女们看到妈妈安全回来了,都向鲍出鞠躬致谢。
  有一天,妈妈说:“儿呀,这段日子,我总梦见咱们家门前的老槐树,在树下咱娘俩一起乘凉。”妈妈看看儿子又说:“我这把年龄了,非常想回家乡看看,可一想我这老胳膊老腿的也走不动啊。”为了满足妈妈的愿望,鲍出上山采来很多竹子,编了一个竹笼,请妈妈坐在竹笼里,然后说:“妈妈,请放宽心,儿子要背你回到家乡。”妈妈心疼地说:“儿呀,那么远的路,你背着我,会累坏的。”鲍出轻松地说:“放心吧,儿子,一定能把您背回家乡。”一路上鲍出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妈妈,让她开开心地回家乡。
  37,清澈的溪水(原:母亲喝上家乡水)
  八百多年前有一本书,记载这样一则故事。董黯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病逝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平时他非常孝顺母亲,有段时间母亲病了,董黯白天晚上守候在母亲的床前,端水端药。这天母亲对儿子说:“儿呀,我很想喝一口家乡的溪水。”母亲的家乡距离他们住的地方有几十里的路程,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步行。
  董黯一听母亲要喝家乡的水,立即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大隐即母亲的家乡,董黯一路上风风火火,匆匆忙忙,恨不得一步就赶到母亲的家乡。到了母亲的家乡,董黯已是满头大汗,为了及时赶回去,让母亲早点喝上家乡清澈的溪水,董黯顾不上休息,他来到一处干净清澈的溪水边,装了满满两桶溪水,踏上回家的路。为了不让溪水流到外面,董黯只能小心翼翼的赶路,天快黑时董黯才到家,他崴了一大碗水送到送到母亲面前,母亲喝了家乡的溪水,病竟奇迹般的好了。
  38,替人孝母(原:代人孝母)
  杜环生活在明朝,他在朝廷任职期间,他爸爸的好友去世了,留下老妇人无人照顾,杜环就把老妇人接到家里,并把老妇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精心照料。老妇人牙口不好,杜环就让厨师把饭菜做得松软一些。春天到了,早晚比较凉,杜环就把家里的新被褥拿出来给老妇人用。有时间的时候,杜环还和老妇人聊天,了解到老妇人有个儿子,离家已经很多年了,老妇人特别想找到儿子。杜环下决心帮助老妇人找到儿子。
  杜环发动几个好朋友一同帮助老妇人寻找儿子,这天朋友告诉杜环说,已经找到老妇人的儿子,杜环急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老妇人,老妇人感动的哭了。几天后老妇人的儿子来到杜环家,看到老妈妈病怏怏的躺在炕上,一句话都没说就借口有事走了,从此再也没有消息了。杜环从此承担起赡养这位老妇人的责任,他像对待自己的妈妈一样,给老妇人养老送终。
  39善待婆婆(原:以宽容心善待婆婆)
  吴子桂生活在明朝,他的妻子叫冯氏。冯氏在邻里之间因贤惠孝敬出名。可是她的婆婆平时对冯氏恶语相待,隔壁邻居们看不下去了,相约要来劝解她的婆婆,请婆婆善待儿媳。吴子桂的二弟弟,娶了媳妇,婆婆更加刁蛮,她不仅对两个儿媳们指桑骂槐,还经常动手打儿媳,二儿媳气得大哭不止,多次要回娘家。这时,冯氏会安慰弟媳说:“婆婆年龄大了,脾气不好,我们做晚辈的要多理解婆婆才是。”在她的教导下,二弟媳以宽容的心面对婆婆。三儿媳过门不久,又多次遭到婆婆的谩骂和殴打,无奈的她有了上吊寻死的念头,冯氏知道后,便委婉的劝解三弟媳,让她打消了寻死的念头。冯氏还和两个弟媳讲解孝敬婆婆的道理,她们在冯氏的影响下,不仅守妇道,孝婆婆,还与冯氏一起共同努力,将家里料理的井井有条,干净整齐。刁蛮的婆婆慢慢的被儿媳们的孝心感动了,改变了以往谩骂殴打儿媳的恶习,全家因此和谐共处。那两个媳妇因冯氏对她们有再生的恩德,把她当作母亲一样的看待。
  40终身不嫁为孝亲
  明朝时,在汝阳这个地方出了两个孝女,被当地民间传为佳话。原来有个名叫刘玉的男子,一连生了七个女儿。古代的时候,女孩子不能到地里耕种。刘老汉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都要下地耕种收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有些力不从心了。有一次刘老汉患重病躺在炕上,不能到地里耕种了,他感叹到“谁叫我只生女不生男了!如果有儿子帮我到地里耕田,我也不必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在田里辛苦的耕作啊。”听到老父亲的话,老四和老六两个女儿心中掀起了波澜。
  这天老四和老六俩人相约来到自家院里,老六说:“姐姐,我们终身不嫁,每天到田里代父亲耕种,让父亲享受晚年。”
  于是,姐妹俩起早贪黑在田间里辛勤劳作,每年的收成勉强养活全家。后来父母先后去世,可怜她们没有银两安葬父母,于是就把原来的住宅当作坟墓,安葬了父母,并且每天早晚像父母生前一样问安,祭拜。她们的孝行在当地广为流传。庆隆四年的时候,督学副使杨俊民、知府史桂方,亲自到家里看望她们,对她们的孝行给予表彰。
  41求医抓药孝继母(图在新浪信箱)
  李应麟是清朝人,家住云南昆明。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与父亲相依为命。李应麟担心父亲孤单寂寞,多次地劝父亲再娶一房。父亲在儿子的一再劝说下,将村里的张婶娶回家来。李应麟非常高兴,他用卖罗卜的收入来供养父亲和继母。可是继母讨厌李应麟,经常还向父亲进谗言。父亲竟听信了继母的谗言,将李应麟撵出家门。没有怨言,每逢父母生日,他都要准备好生日礼物送到家里,并祝贺他们生日快乐。听说继母生病了,他主动回到护理继母。
  从此,李应麟不计前嫌,担当起了为继母治病的重任。他了解到离家三十多里的地方有个神医能治疗继母的病,于是他风雨不误地跑了一个多月为继母抓药,熬药,直到继母病愈,他才松了口气。继母对自己以往的行为感到惭愧,她哭着向李应麟道歉,李应麟笑着说:“您是我的长辈,不用向我道谦,我会好好孝顺您和父亲的。后来继母有了孩子,李应麟向对待自己亲弟弟一样,继母非常感动,邻里看到后都说,李应麟是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42兄弟争孝
  清朝时期,有一姓吴的家里有兄弟四人,由于贫困,家里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吴家父母决定将四个儿子卖给富余人家。四兄弟知道后,跪在父母面前表示,饿死也要和父母在一起。父母扶起四兄弟,为他们擦干眼泪,鼓励他们要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来到富余人家后,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早日回到父母身边。转眼他们长大成人,他们分别用自己的劳动,赎回了卖身契,并相约一起回到了家乡,他们跪倒在父母面前:“父亲母亲,你们的儿子又回来了。”
  四兄弟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并且争相供养父母,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便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去。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席间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全家其乐融融。老父亲跟孙子们唠叨:“你们的爸爸不记恨小时候的事,还如此的孝敬我们,这让我们的心里很宽慰。”二位老人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43千叟宴
  清康熙、乾隆时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要求满族的王公大臣,必须熟读孔子的《孝经》,在全国提倡“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古训。并把《孝经》配合他的“圣谕广训”,广为传播。朝廷要求乡里的秀才或在族长们中间,每月逢初一、十五须讲解诵读《孝经》以教化子民。康熙还把“孝道”文化,以多种形式深入扩展到民间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家庭的诸多方面,让《孝经》深入民心。“千叟宴”是康熙、乾隆年间开展最有代表性和具影响力的尊老敬老活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初二,康熙皇帝在乾清宫举行盛宴款待满、蒙、汉文武大臣及致仕退黜人员,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有680人,初五这天又宴请汉文武大臣中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340人。宴席上康熙皇帝和老人们飞觞饮宴,皇子、皇孙侍立旁边,给老人们斟酒,场面热闹非凡。参加盛宴的老人喜上眉梢。为了纪念这一盛宴,康熙皇帝即兴赋诗,并命大臣们也“赋诗记事”,其中一首名曰:“千叟宴诗”,被参与者极为推崇,“千叟宴”由此得名。
  44万里寻亲路
  在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这个地方,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孝子叫方观承,他行千里路去探望祖父和父亲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后代。方观承的祖父和父亲在朝廷都曾做过官。却因一起文字狱,被朝廷流放到北方充军服役。当时方观承带着年幼的弟弟来到了寺庙安身。方观承鼓足了勇气,向长老提出,请允许他和弟弟到北方探望祖父和父亲。长老认真地说:“你们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但是我们这里距北方要十万八千里的路程,一路上,你们要注意安全”
  方观承和弟弟一路上顶风冒雨,艰难行进。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一天只吃一顿饭。他们的鞋子磨破了,把路边的草拔下来裹到脚上,继续前行。弟弟病了方观承就背着弟弟走,天黑了他们随便找个地方休息,可谓风餐露宿。带着一个信念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几个月后来到了祖父和父亲驻扎的营地,见到了日夜想念的亲人。祖父和父亲看到两个孩子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样子,心疼的大哭起来。是孝道让他们不辞辛苦,千里寻亲。从此一家四口人陶醉在天伦之乐中。
  45满足母亲的心愿(原:赡养年迈的妈妈)
  古时侯有一位县令叫潘岳。自从爸爸去世后,把妈妈接自己身边侍奉。他在县城周围种植了大片花草树木,每年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会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亲自搀扶妈妈来林中赏花游玩。有一天,妈妈说:“儿呀,近一段时间为娘特别想回老家看看老姊妹们,我们从小在一起长大。越老越想看看她们。”潘岳躺在床上想着妈妈的心愿,怎么也睡不着,他想起童年时,妈妈辛辛苦苦把他养大成人的不平凡经历,心里非常激动第二天他提笔写了一篇辞呈。
  潘岳陪妈妈回到老家。由于潘岳一贯为官清廉,加之多年没回故里,家里一贫如洗。为了赡养年迈的妈妈,他在田里不断的耕种,很快种下的蔬菜获得了丰收,潘岳挑到集市上出售,挣来的钱买来妈妈爱吃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为此,潘岳来养了一群羊,他经常到附近的山上放养羊群,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来到羊圈为妈妈挤羊奶,又端到妈妈面前,看着妈妈喝下羊奶他才放心。妈妈喝了新鲜的羊奶,身体非常健康,愉快地安度晚年。
  46劈山救母
  华山西峰顶上,有一块十余丈长的巨石齐茬茬被截成三节,相传这是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相传沉香的妈妈三圣母是个仙女,她与人间的书生刘玺结为夫妻,生下沉香。这下子惹怒了沉香的舅舅,他把沉香的妈妈压在了华山西峰顶上的一块大石下面。沉香在10岁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他决定劈山救母。他孤身一人来到华山,向一位道长学习武艺。沉香起早贪黑精心苦练,有一天道长说:“你的武艺已学成,可以上山救母了。”
  沉香战胜了舅舅,冲破了阻碍,拿着神斧在华山上高喊“娘啊!娘啊!”从北峰喊到南峰,从南峰喊到东峰也没有回声。沉香攀到华山的高峰,看见满山巨石林立,不知母亲到底压在哪块石下,急得放声大哭,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山神也被感动了,忙出来指点说:“孝顺的孩子啊,你娘就在莲花峰的下面。”沉香举起神斧奋力劈下。只听轰然一声,天摇地动,巨石拦腰断为三截。三圣母从中慢慢下走出,母子相认,痛哭失声。此后,沉香一家团聚了。
  47香糕
  在浙江绍兴有一款知名点心——绍兴香糕。提起绍兴香糕,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传说。那是在很久之前,在西子湖畔有位姓孟的小伙子,乡亲们称为他小绍兴。小绍兴与双目失明的妈妈相依为命,为了生计他每天起早贪黑,磨米粉,蒸松糕,走街串巷叫卖。在妈妈生日那天,他特意留下一块。因为平时妈妈舍不得吃松糕。谁知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位被饿的走不了路的老人。小绍兴把这块松糕送给老人。回到家小绍兴和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高兴地说:“从小就要学会尊重老人。”
  从那以后,小绍兴每天都要送给老人一块松糕。不久小绍兴的妈妈病倒了,小绍兴找到老人讲述了妈妈的病情,老人听后一边安慰小绍兴,一边从怀里陶出来个葫芦,交给小绍兴,并如此这般的交待一番。小绍兴回到家,按照老人交待的方法,制做为妈妈治病的松糕。松糕蒸熟之后,竟发出一股奇香,妈妈闻到松糕的香味,胃口大开,一口气吃了很多块松糕,第二天病就痊好了。因为松糕奇香扑鼻,当地的人特别喜欢吃,并把这松糕称为“绍兴香糕”。从此这绍兴香糕就成为了孝敬长辈的佳品。
  48敬老节
  在我国江苏洪泽湖一带有个习俗,即每到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左邻右舍争着要把村里老人们请到自己的家里,备上丰盛的酒席招待老人们。以表现人们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戴,这一天被称为“敬老节”,这个节日的来历还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洪泽湖里有个水怪。这个水怪一身白毛,刀枪不入,长得有点像猴子,每次出没都会兴风作浪,淹没农田,还定期吃掉童男童女。许多孩子因此丢了性命。村里的老百姓非常憎恨这个怪物,决定要把它除掉。
  村子里有位孤老汉,主动献出除掉水怪的方法。他要化装成孩子,身上揣好毒药,引出水怪,再把它毒死。其他老人对孤老汉说,那样做你会死的。孤老汉说道:“为了子孙后代,我死又何妨?”七月十五这天,孤老汉揣好毒药,扮成小孩子的样子来到湖边。被饿了多天的水怪一见有人送上门来,迫不及待地张开嘴,把孤老汉一下子吞了下去。没多久毒性发作,水怪最后葬身湖底。孤老汉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全村百姓的平安。当地人为了纪念孤老汉,便把农历七月十五定为敬老节。
  49父母才是活佛
  明朝时候。有个叫杨黼的人,非常敬佩无际大师的道行。当时无际大师在四川,于是杨黼前往四川拜访他。一路上杨黼吃了很多苦,可是他坚定信念,走到半路时,他遇见了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喊着杨黼的姓名,杨黼忙停下来和他对话,老和尚对他说:无际大师就是我的师父,他听说你千里迢迢要拜访他,就让我来迎着你并让我告诉你,见无际大师,还不如去见活佛。杨黼看着老和尚慈祥的面容认真地说:“活佛在什么地方呢?”
  老和尚笑一笑对杨黼说:“如果你一直往东面走下去,就会看见一个披开衣领、倒穿着鞋子的人,这就是活佛了。”杨黼听了老和尚的话,心想这是让他往回家的方向走哇,走到家时正是半夜时分,他上前敲门,他的母亲听到了儿子回来的声音,心里非常高兴,急急忙忙的下地,披着衣服、倒拖鞋子走出来迎接儿子。杨黼看到母亲的样子醒悟了。明白了孝顺家里的父母,比见活佛还重要。从此以后在家里全心全意的孝顺父母亲。
  50寿宴(原:六十老人的寿宴,改为对开,图在新浪信箱)
  我国古代有规定,人活到60岁时不死也要活埋。老金头儿快到60岁了。儿子小金子,为了让父亲躲过活埋的劫难,把父亲藏到离家不远的山洞子里。这天皇帝遇到闹心事:一个大国使臣在皇帝面前,提出三道题,如果答不上来,要求赔款。无奈皇帝立即诏告天下:能答出三道题的人,可以满足他的要求。小金子上前揭榜,把这三道题拿给父亲看。“这三道题不难,我来告诉你答案。”父亲如此这般告诉小金子,小金子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立即领会了父亲的意思。
  使臣问:“孔雀不吃不喝,应该喂什么?”小金子:“喂蜘蛛。”又问:“捶衣棒两头一般粗,你怎么分把儿和头儿?”小金子答:“放到水里,把儿重下沉;头儿轻上浮。”“两匹公马,一样的个头儿,一样的颜色。怎么分出成马和崽儿?”小金子答:“乱吃的是崽儿,埋头吃草的是成马。”大国使臣狼狈地溜走了。皇帝了解到,这三题的答案都是小金子60岁的父亲的智慧,便下旨:“老人是国家的财富啊。从此废除60岁人要活埋的条文!”小金子为父亲摆寿宴祝贺。
  51清泉水救了爷爷(原《建勇冒死藏爷爷》变成两幅画,在新浪信箱)
  古代天上出现九个太阳,花草和庄稼都被晒得无精打彩。当朝皇帝决定,为了保存实力,将老人全部扔到山涧下摔死,违者一律问斩。有一个叫建勇的人,年方18岁,他胆大心细,冒着砍头的危险,把年迈的爷爷,藏了起来。这天建勇告诉爷爷,外面大旱,村里的人没水喝了。“咱们家里还保存着你太爷用过的石锨,你带上石锨一直往南走,大约在4公里处有个山沟,你走进山沟后,在老榆树下,等着一只乌鸦飞来,你要跟着乌鸦走,在乌鸦停的地方,你要奋力挖出泉水。”
  建勇一路跟踪乌鸦,来到乌鸦站过的地方开始挖下去,挖着挖着,一股泉水喷涌而出,建勇快速跑回村里,挨家挨户地敲门,把这一喜讯告诉各家各户:“叔叔大婶们,快到芦苇那边取泉水去吧。”消息很快传到了朝廷,皇帝高兴极了,立刻下谕旨:动员全国的黎民百姓,按照这样的办法去挖水,于是这个国家有水了,黎民百姓再也不为饮水发愁了。皇帝同时下令赦免了一切老人,还颁布新法令,有人对老人不尊重,将受到重罚。老爷爷为百姓送泉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下来。
  52古代善待老人(图在新浪信箱里)
  东汉《王杖诏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汝南地区云阳白水亭长张熬,曾肆意殴辱受王杖的老者,还拉老者去修整道路,繁重的劳动让受杖者身心受到极大伤害。这事件在当时造成很坏影响。到了汝南太守哪里竟判决不了,于是上报廷尉。汉代的廷尉,相当于现今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这位廷尉大人看这事儿太大了,不敢给张熬定罪,只好奏请皇帝定夺。皇帝的回答很干脆:还议什么?就该弃市。弃市是古代公开执行死刑的法律。于是张熬殴辱受杖者被执行了死刑。
  到了清代便有“孝廉方正科”的条款,这标志着“以孝治国”理论进一步规范化。自康熙皇帝开始,清朝做出多项对百岁老人给予建坊和物质奖励的规定,有老百姓过百岁者,朝廷便下诏书颁发“贞寿之门”的匾额,并赐一定的银两等。还制定了“推恩寿父寿母、优待老臣”等相关制度。康熙帝对老人十分敬重,在他60岁生日时,亲自诏见全国65岁以上老人赴京参加“千岁宴”。从此形成制度,并一直延续下去,到乾隆三十七年“千岁宴”赴会者多达1846人。
  53满足父亲的兴趣(原:屈原满足父亲的兴趣)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逢这个节日,人们便会想起知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出生在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在朝廷屈原的才能被当朝皇帝楚怀王赏识,于是官位越做越大,由于忙于朝廷繁忙的事物,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他的父亲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儿子回到家时和他下几盘棋。有一次,他父亲在外面和别人下棋时,因一点小事和棋友发生争执,最后竟然动起手来,屈原知道这事以后很难过,他在想,父亲年纪大了,老年的孤独感使他整天沉迷于棋局。为了让父亲高兴,他特地暗中请来一些人轮流陪父亲下棋。父亲为此很高兴。屈原感慨地说,我不能在家对父母尽孝,但我要想一切办法,让父亲高兴。
  54辞职孝亲(原:包拯辞职在家孝亲)
  包拯因执法时主持公道,在历史上被誉为包青天。包拯不仅执法公正,而且孝敬父母的故事更是广泛流传。包拯在少年时代,读书非常刻苦,在他二十九岁时,考中了进士甲科,这是朝廷中的一个官衔。按照当时宋朝法律规定,考取进士的人才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往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包拯考虑到父母亲年事已高,首要任务是尽孝奉养双亲,于是他请求回到安徽老家即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这样即可以照顾父母,又不影响为朝廷尽忠。但是,当朝皇帝没有同意包拯的请求。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包拯毅然决然辞职回家,在家里孝敬父母。多年之后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前往建昌县任职。近年,有考古专家在安徽合肥发现了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碑。足以见得他大孝的情怀。
  55以“礼”来侍奉父母(图在新浪信箱)
  提起孝,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贡献很大。孔子在创立“仁学”中,把“孝”作为“仁学”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孝是“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在解释这句话时还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父母在世时要以“礼”来事奉他们,父母死后要以“礼”来安葬他们,安葬以后还要依照“礼”来祭祀他们。“奉养”的目的是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此基础上,更要尊敬父母,让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孔子看来子女对父母亡后要守孝三年,认为“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也”。有一次,宰予说:“三年之丧”的时间有些太长了,其实一年就足够了。孔子听了很不高兴,认为宰予是一个没有仁德教养的人,他难道没有得到过在父母怀抱里呵护三年的经历吗?父母亲给了你生命,你要加倍地善待父母;父母宁愿自己忍饥挨饿,受苦受难,也要让子女吃饱穿暖,你出生后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立,都要依赖父母而生存,因此父母死后你必须守孝三年才合情合理。
  56母亲的辛苦(原:妈妈的辛苦)
  母亲怀胎的时候,前三个月吃不下睡不好,每天还提心吊胆,担心流产,凡事都小心翼翼;五个月以后胎儿体重逐渐增加,压力就像山岳一样,胎一动一止好像搅乱母亲的五脏六腑;每天起床就像生了重病,昏昏沉沉。母亲一旦患病,不敢用药,担心殃及胎儿。母亲经过十个月怀胎的折磨,生产即将来临了。为了让孩子顺利降生,父母开始选择医院,选择好的接产医生。母亲生产儿子的日子到了,那一刻母亲的五脏就像被撕开一样,痛苦不堪。
  遇到难产的时,母亲的鲜血直流好似屠宰猪羊一样,有的母亲为了生孩子,造成大流血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每个母亲经过磨难,终于盼到了孩子降生,一声嘹亮的哭声,让母亲欣慰地笑了,当医生告诉母亲孩子非常健康,母亲的一切痛苦都烟消云散了。她会捧着爱儿嬉笑颜开。那是因为父母生下我们,并历经千辛万苦把我们抚养成人,付出太多太多的爱心。当父母渐入老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作为子女的应该以同样的爱心关怀与照顾他们。让他们安度晚年。
  57百岁老母常担忧
  孩子出生之后,如果母亲奶水充足,父母还能轻松一些,如果奶水不足,父母就要吃苦了。刚刚降生的婴儿,一天要喝几遍奶,白天还可以,到了晚上,父母根本无法入睡,喂奶,换尿布等等,把父母熬的疲惫不堪。孩子如果健健康康地成长还好,有时着凉了患病了,发烧了,呕吐了,肚子坏了,无论何时父母就要抱着去医院,打针,吃药,打点滴,父母都要守在孩子的身旁,吃不好,睡不好,为了照顾好孩子,他们承受再大的苦也丝毫没有半句怨言。
  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父母不惜奔波劳累,看到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父母的心象喝了密水似的甘甜;为了让孩子吃饱吃好,安稳舒服的生活;父母宁愿忍饥挨饿,顶着星星披着月亮奔忙在广袤的田野和机器轰鸣的工厂;母亲住的地方可以将就,但孩子要住好地方。母乳充溢为孩子解饥渴,用很好的被褥包裹孩子以抵御风寒。担心孩子睡不好觉,夜里多次起床为孩子盖被子,每一刻都在为孩子祈祷,但愿孩儿获得安稳。老母年龄即使已一百岁,仍然常常担忧八十岁儿。
  58孝敬父母须做到(原:孝敬父母需要做到)
  天气变化时要提醒爸爸妈妈添加衣服。特别要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哪一天你如果献上一束鲜花,会让爸爸妈妈感到温暖如春。尊敬爸爸妈妈,尊敬长辈,平时要听从爸爸妈妈的正确教导,不能当面顶撞爸爸妈妈,更不能和爸爸妈妈乱发脾气。生活要节俭,不能大手大脚,不能乱花钱,讲排场,讲攀比。不要向爸爸妈妈要这要那,无理取闹。在家里要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动手洗衣服,以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
  自己有了心事要主动和爸爸妈妈交流,业余时间要多和爸爸妈妈聊聊天,谈谈幼儿园和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如和小朋友处的怎么样,特别是发生在小朋友中间有趣的故事,多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爸爸妈妈和你分享高兴。与其他朋友外出时,要征得爸爸妈妈的同意后,并把去向和时间及回来的时间告知爸爸妈妈,免得他们挂念。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学习要用心,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要让爸爸妈妈省心。要关心大伯,叔叔,姑姑和舅舅,姨姨等亲戚,与他们和睦相处。
  59乌鸦反哺羊有跪乳(原:回报老乌鸦的养育之恩,羊有跪乳之恩合为一个故事)
  人们提起乌鸦就会产生厌恶感,它全身长得黑色羽毛,发出凄厉吓人的声音,人们普遍认为,如果谁遇到了乌鸦,那就是一种不详之兆。你知道吗,就是这个令人厌恶的乌鸦却有一种美德,既非常孝敬“爸爸,妈妈”。当老乌鸦年老体弱,双目已经失明或者已经飞不动,不能再到外面觅食的时候,它的“儿女”们便忙开了,它们四处寻找可口的食物,纷纷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养老乌鸦,它们从不厌烦,一直到老乌鸦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以回报老乌鸦的养育之恩。
  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小羊,羊妈妈时刻保护着小羊。白天陪小羊吃草,晚上搂着小羊睡觉,有其它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会奋力保护小羊。小羊说:“妈妈,您这样疼我,我怎样做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只要有孝心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泪流满面,“扑通”跪倒在妈妈面前。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为了感谢羊妈妈的养育之恩。
  60让孝心代代相传(原:孝是无私的爱)
  为什么要提倡“孝”呢?名人是这样说的:“孝”其实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父母经过千辛万苦给了你生命,所以当你长大成人之后,要善待爸爸妈妈;父母宁愿自己忍饥挨饿,受苦受冻,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吃饱穿暖,生活愉快,所以等你长大成人之后,要照顾好父母,让父母身体健康,生活快乐。曾国藩先生说:“养心以得欢心为本。”意思是说,做儿女的要从爱心出发,想父母所想,急父母所急,做父母所需,让父母精神愉快。
  有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无私的,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近日,网上有一段故事,说一位老者跪在儿子面前,只为讨要50元生活费。看了这条消息让人心酸。父母几乎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无私地献给了儿女,而儿女又给父母多少爱呢?如果儿女把自己心血的一半乃至四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献给爸爸妈妈,也会让父母非常高兴的!把你的孝心奉献给父母,多年之后,你的子女也会把孝心送给你,只有让这份孝心代代相传,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作者简介

苏宏 辽宁日报高级编辑;辽宁省家庭教育协会理事;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沈阳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先后创作了广播剧《火红的云霞》、《飞翔吧,小鸟》、《探监》、《红娘自配》和《矿工的妻子》。其中《矿工的妻子》获全国广播剧一等奖;广播连续剧《悄然飘落的雪花》,获辽宁省编剧奖,以上剧目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沈阳人民广播电台不同时段播出。报告文学《矿工的妻子》、《夕阳无限好》和《从窘破中崛起 》。儿童话剧《关爱》,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儿童艺术剧院搬上舞台,演出50余场,1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出版个人作品集《走过春天》。

新闻作品:《教师节教师在家被打》、《等级制代替百分制》《矗立的丰碑》、《朝阳县“普九”大功告成》、《把学生从分数下面解放出来》等新闻作品分别获辽宁新闻一/二等奖。《我省农村教师素质偏低》新闻作品被《人民日报(内参)》转发,受到时任辽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共发表新闻作品百余万字,诸多新闻作品被中央级媒体、各地媒体、网站转载。


附件下载

积分获取方法:先给账户进行充值,然后进行积分兑换,积分兑换比例:1元可兑换10个积分.

下载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