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昶日记(套装上中下册)/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五辑
内容简介
袁昶(1846-1900),原名振蟾,字爽秋,一字重黎,浙江严州府桐庐县人。世居芳郭,自称芳郭钝叟,又称钝棰。还自署拙讷翁、定林先生、濑乡支离叟、濑乡樵隐、玄真子、羼提居士、毗耶山人等。因桐庐滨渐江西,又自号渐西村人。
袁昶的家族既无高官显宦支撑门楣,使之列之于名门望族;也乏善谋生计,积聚锱铢而成为一方富户者,充其量不过是世代耕读的小康之家。其祖父袁明诚始读书藏书,其父袁世纪始改换生存方式,以授徒为生。这个家庭正处于上升的过程,更为可喜的是“世纪之子”袁昶聪慧好学而有大志。但太平天国的战乱使这个社会地位、经济基础都比较脆弱的家庭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咸丰末同治初,太平军进入浙江,袁世纪投笔从戎,被太平军俘虏60余日,幸得左宗棠部解救。17岁的袁昶和家人一起逃难,自己被太平军所掳,家人星散。等到桐庐克复,家产尽失。袁昶后来回忆:“辛壬邑被兵,癸甲家毁难”,“书遂劫火燃,诸父亦陵谷。”更加不幸的是乱后家境尚未休养,父母就相继弃世,不到20岁的袁昶不得不到处告贷,以至于被债主所拘,靠了父执担保才得释放。这样的家境与生活经历,是袁昶一生挥之不去的创痛。
从性情上讲,袁昶更喜欢读书治学,少时文字就得到父亲世纪公的奖爱,长而从刘熙载学,又得其激赏。他也喜欢散淡林下,尚友于古人与山水之间。但是科举仕进,既是家族的期望,也是养家糊口的现实需求。袁昶的功名之路前面还比较顺利,10岁参加童子试,“郡守邑侯目为神童,宗师许为大器”。14岁考中生员,同治六年(1867)乡试又榜上有名,座师是光绪年间清流党的魁杰和社稷重臣张之洞。会试费了些周折,戊辰科、辛未科、甲戌科连续败北。特别令人遗憾的是甲戌科,本已被取中,但至填榜前被抽换。不得已,同治十三年(1874)纳赀为中书舍人。光绪登基,丙子年恩科,终于第四次会试中式,授户部主事。九年(1883)考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汉章京,十五年(1889)擢升为总章京。十数年间沉抑下僚,历练能力,挥思道艺,博治掌故。一丝不苟的作风,谙熟学问掌故的学养,补漏塞罅的严谨,正直不阿的秉性,逐渐被朝中所重视,十八年(1892)春分校礼闱,年底授官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安徽的芜湖是较早的通商口岸,中外商情错综,教案纷繁。袁昶到任后,咨询民情,整饬吏治,繁荣商贸,协调中外,处理教案,改良农桑,修建堤坝,平息匪盗,遣散兵勇,兴办书院,修复历史遗迹,复兴地方人文传统。特别是甲午战争期间,军舰游弋,剑拔弩张,由于他处置得当,芜湖社会安定,商贸正常经营。五年期间,袁昶按部就班,卓有成效,《申报》报道:“因芜地通商口岸交涉,年来巨案迭出,道宪袁观察能随到随办,随办随结。”二十三年(1897)十一月,德国借故强占胶州湾,朝廷震怒,饬命地方官筹议练兵、筹饷诸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袁昶综合二十几年京官、地方官的阅历,借机把自己的观察、思考、举措、方案等认真地向朝廷陈述出来,希望能在危难时刻为国家效铅刀之一割,助朝廷一臂之力。这就是晚清著名的《戊戌条陈》,此条陈受到了光绪皇帝的关注,手批“袁昶条陈”。二十四年四月迁官陕西按察使,未及赴任,五月又擢为江宁布政使。七月迁调入京,以三品京堂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二十五年二月授光禄寺卿,六月授太常寺卿。